第一場半決賽對陣的兩位選手,是何翔與林春波。````
何翔作為一個視覺係的偶像歌手,他的優勢更多的在於,通過表演所呈現出來的視覺體驗。
而不隻是僅限於音樂當中,但是同樣有一個弊端,就是音樂本身的薄弱。
而林春波,則是一個非常擅長rap哼唱的歌手,按照他的話就是,現在全球知名的rap說唱歌手,他們的歌唱技巧,他幾乎都研究過。作為專攻於rap的歌手,對於技巧上麵來說,他無疑是占優勢的。
即使在華國,rap的流行風潮並不及國外,但是這絲毫不妨礙,人們對於**勁爆的rap,產生好感,更何況,林春波也是非常具有實力,可以說不含絲毫水分。
兩個歌手,這樣簡單的做一個比較下來,水強誰弱,自然是一目了然的。人們大多都看好,林春波,因為他的唱功與技巧,都是經得起考驗的。
而何翔這樣的,沒有太過紮實唱功的歌手,則不被人看好。
比賽開始了,先上場的是何翔,他演唱的是一首偶像劇的主題曲,很簡單,但是他挑選這首歌,更多的考慮是在於,引起在場觀眾的共鳴,他想要打的是一張感情牌。
他在唱功上,也算是有些進步,在加上舞台華麗的燈光效果,以及他本人不俗的外貌,竟然是聽的人們為之一怔,更有不少他的腦殘粉。舉著大大的熒光棒和名牌,高聲的呼喊加油,十足的歇斯底裏。
…...
崔琰是三國時代一位非常值得敬重的名士,他的德行操守令曹操都非常敬重,卻因一封信被曹操冤殺,連《三國誌》的作者陳壽都為崔琰喊冤。而殺死聰明的楊修,更是為曹操留下了“妒才”的壞名聲。那麼曹操為什麼要殺崔琰,又為什麼要殺楊修呢?崔琰、楊修被殺的背後究竟隱藏了曹操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呢?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做客《百家講壇》,為您精彩品三國之“命案真相”。
易中天:
崔琰的死,是當時的一個大冤案。而且是公認的冤案。沒有疑問的冤案。我們知道,孔融是被曹操殺掉的,陳壽作《三國誌》的時候就不敢給孔融作傳。但是陳壽的《三國誌》是給崔琰做了傳的,而且就在《崔琰傳》裏麵說。崔琰的死“最為世所痛惜。至今冤之”。那麼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崔琰的死但是就有人認為是冤案,而且一直到陳壽作《三國誌》的時候,大家還認為是冤案。是冤枉的。
那麼崔琰的死為什麼是冤案?那我們就要講兩個問題:第一,崔琰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第二,崔琰是怎麼死的。
崔琰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我的評價是十六個字——“文武全才、朝廷重臣、正人君子、德高望重”。崔琰是當時非常有名的一位士人,小時候他是學劍的,學劍術、學擊劍,劍術很好,後來才開始讀書。這個人很聰明啊,他一讀書就讀得非常好,就成了當時的經學大師鄭玄的弟子。所以他是文武全才,他起先是追隨袁紹的,後來崔琰就跟了曹操,一直是曹操手下重要的謀士和幫手。
建安十三年,曹操恢複了丞相製度。漢代的政治製度是丞相可以開府,就是建立自己的辦公機構。當時的說法就是,皇帝的居住和辦公機構叫做宮,皇宮,丞相的居住和辦公機構叫做府,叫做相府,我們去讀諸葛亮的《出師表》,他說“宮中府中俱為一體”,就是這個意思。那麼曹操做了丞相他就可以開府,丞相府下麵有兩個機構,一個叫東曹,一個叫西曹,東曹和西曹是什麼意思呢?就相當於我們現在的組織部,負責選拔幹部的。崔琰是第一組織部的部長他也當過,第二組織部的部長他也當過,那麼崔琰擔任這樣一個重要職務的時候選拔了很多的人才,當時的說法叫做“文武群才,多所明拔”。
而且崔琰在選拔這些幹部的時候完全是出於公心,唯才是舉,而且要求德才兼備,一直受到朝廷上下的一片稱讚。而曹操也明確地表示,崔琰這個人作風非常正派,他本身就是一個表率,他可以使貪婪的人變得清廉,使勇敢的人更加激勵,是這樣的一個人。
第四點,崔琰德高望重。崔琰一表人才,我們前麵也講過,曹操擔任魏王以後,接見匈奴使者,自慚形穢,覺得自己個子又矮,長相又不咋的,不足以雄遠國,請崔琰穿上魏王的服裝,接待這個匈奴的使節。一表人才,身材高大,聲音洪亮,而且還一身正氣。這個人一旦一身正氣了以後,他就是堂堂正正的。所以曹操見了他都有三分敬畏,《三國誌?崔琰傳》的說法是:“太祖亦敬憚焉”,就是曹操見了崔琰是又尊敬還有點害怕。崔琰是這樣的一個人,但是就這樣的一個人,最後還是被曹操殺了,不但被曹操殺害,而且完全是誣殺。
那我們就來分析一下這句話,這句話什麼意思呢?我們把它翻譯過來就是:你寫的那篇文章我看過了,事情還可以嘛,時間啊時間啊,隨著時間的遷移,情況是會發生變化的。直譯過來這段話就這個意思,那麼這段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三國誌》的作者陳壽認為,崔琰是支持了楊訓,是在反擊那些批評的人。就是你楊訓上了這封表章歌頌曹操,這個事情還是可以的,隨著時間的變化,情況會發生變化,雖然現在大家都批判你,將來大家會理解的。你可以這樣理解,按照陳壽的觀點,這封信就是這樣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