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過了四位選手的抽簽之後。
對戰陣容也終於是出來了。
第一場半決賽的對決是何翔vs林春波。
而第二場自然就是餘雁對陣蘇晨了。
這一對戰的順序出來,人們賦予了很多的猜想和推測。
要論實力來說,第一場半決賽,兩位歌手,一方麵是占據了人氣的高峰,而另一方麵則是技巧型的。
如果要按照實力來說,人們也許會更看好林春波。
第二組的話,餘雁和蘇晨兩人不論創作能力,單論歌唱技巧和唱功方麵來說,顯然是平分秋色,不分伯仲。
而這天的比賽,在主持人的一番開場白,以及各嘉賓導師們,他們的祝福寄語,各種推廣和宣傳的攻勢到位之後,比賽正式的拉開了序幕。
……
易中天:
荀彧為什麼要反對?為什麼會反對?為什麼荀彧的反對如此的重要?我們必須先來看一看荀彧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荀彧是一個有智慧的人,曹操得到荀彧的時候說了這樣一句話,說“吾之子房也”,就是曹操是把荀彧看作自己的張良的。在曹操南征北戰的過程中,每到關鍵時刻都是荀彧幫助曹操出謀劃策、克敵製勝,一直到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征劉表,使用的還是荀彧的戰略部署,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荀彧有理想。當年曹操為是否迎奉天子到許縣而猶豫的時候,是荀彧提出了著名的三大綱領。這個我們在《深謀遠慮》這一集已經講過。也就是說荀彧是一個有正義感的,由政治理想的人。
第三點,荀彧有遠見。官渡之戰之前,曹操為自己能不能戰勝袁紹而苦惱,是荀彧提出了曹操的四大優點和袁紹的四大弱點。
第四點,荀彧有擔當。興平元年,曹操剛剛得到兗州,代理了兗州牧,傾巢而出,率領全部的軍隊去征討陶謙。這個時候曹操的兩個老朋友。一個叫張邈,一個叫陳宮的,突然反叛曹操,聯合呂布來打曹操。這個呂布的軍隊開過來以後。整個兗州這一州基本上都反了。都背叛了曹操。隻剩下三座城池。而這個時候留守曹操大本營根據地的,就是荀彧和程昱,他們守在鄄城。荀彧馬上意識到。這三座城池如果守不住,曹操如果在征徐州的時候又失敗了,那麼曹操就變成了喪家之犬,老窩都被人抄了。於是荀彧和稱昱商量,請程昱出去安定了另外兩座城池,自己和夏侯惇守在鄄城。這個時候來了一個叫郭貢的,率領大軍來打鄄城,提出一個要求要荀彧出來跟他見一麵,荀彧馬上說我去見他,而夏侯惇說你去不得,你是一州之鎮守,你去了以後有個三長兩短怎麼辦呢?荀彧說沒有關係的,為什麼?因為郭貢和張邈平時沒有來往,和呂布也沒有什麼關係,他突然帶著軍隊過來說明他還沒拿定主意,他是來探探虛實的,如果我們這兒虛他趁機撈一把,如果我們這兒實他可能就回去了。他說我還是去見他,於是荀彧一個人出城去見郭貢,神色自若,郭貢一看,知道鄄城拿不下,撤軍。所以是荀彧和程昱在曹操剛剛可以說有一點成功的時候,幫曹操守住了他的根據地。
那麼荀彧是這樣的一個人,有智慧、有理想、有遠見、有擔當,所以曹操對他信任有加。何況荀彧這個人出身東漢名門之後,道德品質又好,人緣也好,名氣也大。那麼有了這麼多的條件,跟曹操又是這麼鐵的一個關係,因此董昭在要提出讓曹操晉封魏公、建立魏國這樣一個建議的時候,他首先想到的人就是荀彧。
但是我們很清楚,封魏公、建魏國就是曹操想要的,所以董昭把這個話轉達給曹操以後曹操非常生氣,《三國誌》的記載是“心不能平”,啊,黎叔很生氣,後果很嚴重,嚴重到什麼程度呢?就是正好這個時候曹操要征孫權,於是曹操就上表朝廷,讓尚書令荀彧到譙縣勞軍;等到荀彧來到軍中的時候曹操趁機把他扣留起來,說請你來幫我做參謀,不要回去了,實際上就是解除了他尚書令的職務;然後荀彧走到壽春的時候,一病不起;又過了沒多久,神秘地去世,享年五十歲。
荀彧的死,曆史上有多種說法。荀彧的本傳,三個字:“以憂薨”,薨就是去世了,也就是憂鬱而死,憂鬱而死,鬱悶而死,這是正史上的說法。那麼《三國誌?荀彧傳》裴鬆之注引《魏氏春秋》的說法,說是曹操送了一個食盒,就是裝食品的盒子給荀彧,荀彧打開一看,空的,服毒自殺。而且這個事情當時就搞不清楚,不要說我們現在,我們現在也是搞不清楚。第三種說法,當時就有人從壽春逃出去,去報告孫權,說荀彧死了,孫權問文荀彧怎麼死的,說是曹操要荀彧謀殺伏皇後,荀彧不幹,自殺了,當時就出了第三種說法。那我們就來看看這個荀彧到底是怎麼死的。
首先一條,這個壽春逃出去的這個人說曹操要荀彧謀殺伏皇後,荀彧不肯,自殺,這肯定是謠言。為了說清楚它是謠言,我們把這個故事稍微講一下,這個故事大概是怎麼回事呢?說是建安五年,發生了董承衣帶詔事件,這個大家可能還記得,就是車騎將軍董承受漢獻帝的衣帶血詔要謀殺曹操,這個被曹操發現,把他們董承殺了。那麼這個事情以後就說伏皇後就寫了一封信給他的父親叫伏完,說皇帝非常的氣憤,曹操怎麼可以這樣,說了曹操很多壞話,那麼這封信伏完拿到手上以後就給荀彧看了,荀彧看了以後很反感。沒有吭氣兒。後來這封信被伏完的小舅子拿到,密封了以後交給曹操,這小舅子也靠不住啊看來是,交給曹操。荀彧得到了消息,就從許都趕到鄴城去見曹操,然後跟曹操說,提出個建議,什麼建議呢?讓曹操把女兒嫁給皇帝做皇後。曹操說這個事情不可能吧,皇帝有皇後啊,再說我們曹家這個女兒怎麼配得上呢。荀彧說現在這個皇後不靈的。這個皇後又沒有生過兒子。性格又不好,她曾經寫封信給他父親辱罵丞相,話說得非常難聽,我們可以趁機把她廢了。曹操說:是這樣的嗎?是啊。她是寫了封信啊。你知道這封信嗎?知道啊。那你怎麼不早說呀?荀彧說。說過了。我老早說過的。曹操說老早說過嗎?這麼大的事我能記不住嗎?荀彧說,哦,對對對對。想起來了,想起來了,那個時候明公不是在官渡和袁紹打仗嗎,荀彧害怕擾亂軍心就沒有報告嘛。那曹操說官渡之戰以後呢,你怎麼不報告?衣帶詔案件是建安五年,荀彧去世是建安十七年,十二年的時間,你怎麼講得通呢?所以這個事情一看就是假的,這個故事,裴鬆之做注的時候就說:“雖在庸人,尤不至此”,就是最蠢的人也不會做出這麼蠢的事情,荀彧怎麼可能,那是不可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