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九章(一)(2 / 2)

衛書記詫異地說:“不可能吧?南平縣天天要起屋蓋樓,磚瓦怎麼沒銷路呢?你們要多跑多找,打開銷路嘛。”

老袁說:“怎麼沒跑?業務辦的人這一個月天天沒歇腳地跑,鞋都跑爛幾雙,可人家就是不買啊。什麼原因,通我們鄉的公路太差了,而且離縣城又遠,人家來拉不劃算啊,那東亭鎮就在省道旁邊,全是一展平的柏油公路,人家都上那去拉磚了。也有單位出六分一塊買我們的磚,可得我們送上門去,好家夥一算運費,一車磚我們得虧上幾塊錢,做不下去啊!”

衛書記聽了臉一黑,就說不話來,磚窯裏的工人們也都紛紛圍上來求衛書記想辦法,算起來全村人平均每戶投了近三百元到磚窯,可臨了出了錢又出工卻僅僅換來一個麻子屋,再就是堆滿了坪的磚瓦!

可衛書記倉促間又想得出什麼辦法呢?最後才大聲說:“各位鄉親,困難隻是暫時的,大家再耐心等等,會有轉機。這次來我知道了磚窯場的困難,回去就開會著手研究解決方案。請鄉親們放心,政府會替你們想辦法的。”

好在村民們還把希望寄托在鄉政府,沒太刁難衛書記,叫了番苦發了一通牢騷就散去了。老袁還要留衛書記吃飯,看這情勢哪還敢在利群村吃飯,以後圓滿解決了問題皆大歡喜,要不怎麼對得起鄉親們的熱飯好菜?衛書記就趕緊走了,本想借磚的話根本沒敢說出口,自然也不會把修文化站需要買的那幾萬磚說出來,無濟於事嘛。

八六年元旦剛在冬雨綿綿中度過,南平縣突如其來就換了領導班子,縣委郭書記、縣委副書記程縣長等一批年過五十五歲的老幹部全部就地免職退居二線,郭書記到底德望高點進了地區統戰部掛了個虛職,連告別茶話會也沒開就去了地區。其實不光是南平縣,南風地區六縣一區都是這個政策一刀切。

暫不管其他縣區,南平縣波瀾不驚地就完成了新老班子的更迭,原縣委劉副書記從三把手一躍成了新任縣委書記,古縣長是從臨縣調來的,書記縣長年齡都不到五十,看來坐穩兩屆不成問題。原來都是春節過後才召開的三級幹部大會因為這原因提前開了,既是新的縣委縣政府班子的見麵會又是調整新一年全縣工作的大會。

新平鄉麵對這次縣委人事調整最為失意的是衛書記了,雖然在會上縣委劉書記、古縣長一再強調“縣委班子動,下麵各行局各鄉鎮不動。”可衛書記仍舊感覺到了危機,特別是前郭書記連個招呼都沒打就匆匆合家去了地區,等三級幹部大會一散,他就搭車去了地區,他知道沒了郭書記支持想進縣裏一個好行局很難。費盡周折才打聽到郭書記的新家,其實也就是地委大院裏一套很普通的直通間,郭書記倒是很熱情地接待了他,但對於他調動的事情也無能為力了,甚至還告誡他說:“老衛啊,你就莫再有其他想法,好好在新書記領導下工作,盡量不出問題,我跟劉江生鬥法鬥了幾年,他是仗著地委副書記是他表叔,也不知道是不是八稈子打不到一處的表親不?到底他年輕,有資本,這不我還算安排得好的,四個老書記還隻我進了地區。那人心胸狹窄,你是我原來提拔的人,肯定沒什麼好印象。早知道有這樣的政策,我是該提前把你動一動的。”

人就是這樣,沒了靠山沒了主心骨,氣勢就大落,衛書記回到新平後,一改往常的大嗓門硬態度,事事開會商量決定,再也沒了昔日偽軍閥的作派,謝鄉長又恢複了以前事事聽書記的和事佬態度,新平鄉一反常態的出現了風平浪靜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