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大概是猜到了這樣的情況,所以事先準備好了黃觀的檔案拿給大孫看。
朱英接過戶籍文冊查看起來,這裏頭詳細的記載了黃觀的升平。
隻是一眼,朱英便就瞳孔一縮。
連中六元?什麼鬼?
父親是贅婿,好吧,沒事了。
自隋朝正式推行科舉製度以來,迄今已經實行了八百年。
科舉考試是逐級而考的,分縣試、府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
殿試第一名,自然就是狀元。
再往上,便就是連中三元,鄉試、會試、殿試均為第一。
然黃觀,開創了科舉之先河,連中六元。
簡單點說,就是自縣試開始,每回科考,必拿第一。
朱英眨眨眼,有些無語。
感覺在這位麵前,什麼連中三元,都有些上不得台麵了。
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間無。
八百年來獨一份啊。
不對,哪怕是後五百年,都無人超越。
科舉製度一千餘年,自滿清結束而廢除。
六元者,總計一個半。
還有半個是滿清錢棨。
為什麼說半個。
比起黃觀的一氣嗬成,錢棨就是坎坎坷坷了。
錢家是當地書香大戶,在家學的熏陶下,小錢從小研習八股文章,專心這舉子之業,十分刻苦用功,常常學到五更雞鳴之時,少時,曾多次參加童生試,卻已落榜告終,不棄不餒,擼起袖子,從頭再來。
而後三十二歲,才得以秀才功名,中案首。
後邊這才稍微順利點,但到會元時,已經是奔著五十歲去了。
人生大半輩子,就這麼蹉跎在科舉之中。
黃觀就完全不同了,連中六元是在洪武二十四年,而那一年,他才二十七歲。
即便是現在洪武三十二年,虛歲也才三十五,正是當打之年。
兩人的區別在於,黃觀是天賦,錢棨是努力。
“這等大才,為何迄今都默默無名。”朱英不由對劉和問道。
當然,這隻是在朱英看來的默默無名。
就普通人,哪怕是黃觀自己來看,那也是絕對寵愛了。
這可是禮部右侍郎,侍郎啊!
正三品的大官。
放在後世,相當於副部長級別了。
劉和聽到這話,都有些不知道怎麼回答,半晌後回道:“或許是陛下想要磨煉一下其性子。”
朱英微微點頭。
老爺子就是這個不好,總是喜歡磨一下別人。
其實黃觀在當今大明,尤其是文人圈子還是非常出名的,畢竟六首第一人,史無前例。
奈何朱英跟文人圈子完全不搭界。
畢竟他前世是大學生,大學生,懂的都懂。
什麼錦繡文章,詩詞歌賦,好吧,雅文這才剛弄明白沒幾年呢。
再者朱英對這些也搞不來。
作為太孫,稍微有點鑒賞水平就行了。
其次黃觀,或者說許觀,因為黃觀的父親是贅婿,入贅聽起來簡單,實際上是要改姓的。
洪武二十四年,才是許觀的巔峰,聞名大明。
那個時候的朱英,還在漠北晃悠呢,本身邊疆這邊對於京師的消息就慢很多,知曉許觀這人的,也就一些高層官員。
等朱英洪武二十五,因太子朱標薨逝而隨朱棣來到京師的時候,自然沒什麼人談論許觀了。
一來經過一年的時間,熱度下來了,再者是太子薨逝的事情,當然要比一個文人更加重要。
而許觀確實是被朱元璋磨煉性子,放在禮部中,累官至於侍郎。
朱英眼睛都放光了。
這是超級學霸,不,無敵學神啊。
就這智商,朱英覺得比之愛因斯坦這些後世名人絕對是絲毫不差。
科舉難度比之後世高考,有過之而不不及。
後世十年寒窗,參加高考,科舉那可是一輩子的事情。
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
五十歲中進十,都認為是年輕人了。
這跟知識無關,純粹是難度的問題。
狀元的年齡,平均都在三十歲了。
不是智商超高者,怎能摸到狀元門。
起步就是天才。
至於連中三元,千年科舉也才堪堪十七人,為天才中的天才,幾乎人人自幼肩有神童之名。
而許觀,洪武二十九年被準許恢複父姓,改名黃觀的他。
用天才都不足以形容,智商堪稱妖孽。
其實黃觀不僅才學高,本身品行也是獨一無二。
曆史上的建文舊臣,他認為朱棣是造反亂臣賊子,在南京城破後自盡!
這些朱英並不知道。
畢竟他不是曆史學家。
這等智商妖孽,還未發揮出自己的才能,就死在了皇權爭奪上,當真是最為惋惜的事情。
朱英個人感覺,他的智商,已然超過愛因斯坦這等聞名科學家。
看完了黃觀的檔案後,朱英都已經有些迫不及待了,直接對劉和下令旨:“即刻召禮部右侍郎黃觀入宮麵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