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且這些製度的製定,大部分都是以朱元璋個人的意思為主。
這就讓朱英在加入後,實行的改革變得暢通無阻,哪怕是有些偏遠地區陰奉陽違的,也不影響整個大明的大局變化。
朱元璋的統治力太恐怖了,其行為也真正的講述了什麼叫做把一切危險扼殺在搖籃中。
趙匡胤那叫杯酒釋兵權。
朱元璋直接就是斬草除根,剝皮充草。
別說是威脅,潛在威脅也給你幹個那叫一個幹幹淨淨。
除了湯和的善終,可以說在開國功臣這一塊,幾乎九成九都死在了朱元璋的前麵。
換做任何一個朝代,哪裏有皇帝敢這麼搞。
朱元璋這裏,就一個字,殺。
別管你多少人,別管什麼功勳,官職,爵位,殺!
沒罪沒關係,給你按個罪名就是了。
回家養老怎麼行呢,這讓咱如何放心,司馬懿可是有前車之鑒呢,殺!
殺殺殺!殺出個朗朗乾坤,殺出個政令通行,殺出個皇權天下。
哪怕是殺神白起見了,那也得鞠躬作揖,自愧不如。
曆來哪個朝代改革,變法,不是受到重重阻力。
明朝中後期,同樣是如此。
但現在,哪有什麼阻力可言,阻擾咱大孫變法?
殺!
不聽大孫令旨,唱反調?
殺!
上到文武百官,國公尚書,下到州府知縣,衙役吏員。
若有不從者,便就一殺了事。
在這樣的背景情況下,朱英麵對的大明,自然是最簡單的難度。
反正搞不定的事情,交給老爺子就行。
朱元璋也簡單,管你對錯,殺了再說。
朱英的變法改革,朱元璋也是看著的,至於會不會對大明有動搖根基的影響,朱元璋表示無所謂,反正不聽話的,殺了便是。
解決不了問題,那就把提出問題的人解決了,自然問題也沒有了。
朱英飄了。
換作任何人他都得飄啊,怕不僅僅是飄,要直接上天哦。
朱英的飄在於,他對群臣的看不上。
從朱英變法改革的動作可以看出,基本上就是套個前世的模版,然後找老爺子商量細節,最後開始實施。
至於奉天殿上群臣討論這個環節,就不存在了,直接宣布命令,你們按照章程來辦事就行。
這也導致個問題,在朱英的身邊,沒有輔佐之人。
朱元璋前期的有的,胡惟庸,劉伯溫等等大量開國功臣。
當然,現在都被弄死了,晚年的老朱也不需要這些輔佐之人。
他其實也安排了不少人給下兩代,太子朱標就不用說了,最強陣容團,哪怕是朱允炆,也有黃子澄,方孝孺,齊泰這些。
朱英沒有。
因為他是插隊的太孫,朱元璋也來不及安排。
還沒回過神來,朱英個人魅力就已經無敵了,各方麵比自己幹得還要好,尤其是經濟這塊。
是以現在朱英的身邊,沒有一個能臣,或者說近臣。
大臣們也想成為太孫的心腹啊。
哪怕是六部尚書,誰不想呢,可夠不著啊。
太孫可是有著謫仙人的名號,在智慧這塊,都隻有聽從令旨的份。
什麼排憂解難,不存在啊。
人貴有自知之明,差距太大就隻能乖乖聽命令了。
這裏頭最大的問題,不是朱英的智慧,而是他站在時代巨人的肩膀上。
一是思想教育的不同,再者朱英也沒給過別人機會。
朱元璋抱著小文承,看著大孫離開的背影,眼神中流露出幾分寵溺。
而後對旁邊的劉和吩咐道:“把咱準備的那個人,交由大孫去吧。”
劉和躬身道:“臣遵旨。”
乾清宮與坤寧宮隻有一牆之隔。
回到坤寧宮的朱英屁股都還未坐熱,劉和這邊就帶著陛下的推薦來了。
“禮部右侍郎,黃觀?”
這是朱元璋推薦到詹士府的人選。
對於黃觀,朱英印象不深,或者說對於整個禮部,也就那麼點印象。
畢竟朱英的重心一直放在兵部,工部,乃至於戶部。
吏部,刑部,禮部中,最沒在乎的就是禮部了。
禮部尚書這位置都空缺了三年,沒尚書的禮部也沒啥影響。
禮部掌管文教禮儀以及部分對外事務。
主要負接待外賓,籌劃典禮、辦立學堂、科舉考試等等。
相當於後世外交部、文化部和教育部的合體。
問題是朱英在辦學堂,搞五年義務教育,因為禮部尚書空缺,等於是直接繞開禮部去辦的。
在開學堂這塊,大明軍事學堂,包括其他的匠學堂,醫學堂等等,也是如此。
太孫不按流程辦事,禮部的臣工們還敢有多話不成?
即便是現在的禮部侍郎任亨泰,也是因為禮部尚書空缺太久不好,資曆足夠提拔上來的。
是以朱英對於禮部,回想起來幾乎一片空白。
畢竟他跟老爺子兩個人,是最不在乎禮儀約束的。
“殿下,這是黃侍郎的一些戶籍文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