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正是碰到了朱元璋回來。踸
好家夥,這言官在宮裏頭等了許久未得召見,以為是朱元璋不想見他,結果是跑外邊玩去了。
這個言官真就是一點麵子都不給,劈頭蓋臉就是一頓冷嘲熱諷,都算是把台階都給掀飛了,以朱元璋自己定下的製度懟得其無話可說,大寫的尷尬。
因為是想著對後世子嗣的製約,所以即便是現在,那懟了朱元璋的言官依舊是活得好好的,也因為懟了朱元璋這件事從而名氣大噪。
任何權力在失去了製約後,終歸是如同脫韁的野馬肆無忌憚。
因為先前的製度改革,加上朱元璋本就對於言官們很是避諱,所以也沒怎麼關注過。
這才對劉和問道。
劉和恭敬的回道:“回稟陛下,自從陛下讓太孫殿下執政那次後,言官們就再也沒有彈劾過太孫殿下了。”踸
朱元璋微微皺眉道:“這是怎麼回事,難道是太孫暗中對言官們進行威脅了?”
看似平日裏溫和的大孫,其實朱元璋很清楚,在真正觸動到其利益之後,下手從來都是極為狠辣果斷,從來也不會拖泥帶水。
慈不掌兵,在這一點上,朱元璋還是覺得很欣慰。
不過這言官製度是自己定下來特意為規勸君德,肅清吏治所用,若被肆意威脅恐嚇,導致失去了原本作用,便也是沒了製約。
大孫當然沒有什麼關係,可後世子嗣哪能個個都如太孫這般。
能出一個大孫這樣於朱元璋眼中的完美繼承人,已經是大明之幸了。
不說超越,那沒有意義。踸
能夠出接近大孫這樣的子嗣,他都要在黃泉裏捧腹大笑了。
而朱元璋清楚,大孫現在是有能力讓言官們無法‘說話’的。
劉和連忙解釋道:“太孫殿下於言官之中定下和其他官員相同的規矩,禁風聞奏事,在彈劾其他官員時必要有充足的證據,若經都察院查實為空穴來風,則當以汙蔑之罪論處。”
“其獎懲俸祿,官職晉升,同樣作為吏部之參考依據,太孫殿下曾說,言官不以言獲罪,但以行獲罪,無有特權,權力越大亦責任越大。”
“在此之後,言官們許多事宜也就謹慎了許多,也沒了隨意彈劾太孫殿下的奏章。”
這事因為涉及到俸祿改革,而且是對於所有官員一視同仁,朱元璋當時也看了,並沒有放在心上。
畢竟在特權這個事情上,自然是隻能準許皇家才行。踸
先前言官的事,也隻是朱元璋做個表率,真說讓言官騎在自個頭上,哪怕是得全部給殺光了先。
“大孫這招,算是打在了蛇七寸上,那些個平日裏誰都敢彈劾的,沒想到也是敗在了大孫這邊。”
朱元璋嘖嘖歎道。
這種不以皇帝身份強行壓迫的法子,簡單撥弄就能整治的手段,最是得到朱元璋的喜歡。
這才是真正的禦下之道。
隨後朱元璋就吩咐蔣瓛,將京師萬人血書之事告訴大孫,看大孫如何處置。
對於言官的事情,作為經曆後後世語言暴力的朱英來說,最煩就是道德聖母。踸
大明的言官現在於朱元璋的壓製下還行。
曆史上永樂大帝朱棣,包括是朱瞻基這些,也都算不錯。
可到了明末崇禎,那就完全不同了。
用崇禎的話來說:“君非亡國之君,臣皆亡國之臣。”
說的就是明末的言官。
那個時候,大明言官已經是權力爆炸。
道德聖母到底有多狠,崇禎最是了解。踸
你不聽他的,那叫剛愎自用。
你不讓他說,那叫堵塞言路。
你下令懲罰,那叫殘害忠良。
你若聽他的,則另一派的言官就會站出來,說你被奸佞小人蒙蔽。
若下殺手處死,嘿,那就成了名正言順的昏君。
則他便是因勸諫而死的忠臣,獲得偌大名聲。
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就可以知曉明末的崇禎心裏有多苦,為什麼會喊出這樣的話來了。踸
所以朱英必須要提前下手,把言官的路子給堵死了。
隻要有所製約的情況下,其實言官還是能夠為大明所用,至少現在的言官們都算是真正的清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