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4章:京師的萬人血書(2 / 3)

“五城兵馬司負責收集已經寫完的血書,截止傳達消息過來,五城兵馬司是衙門院子裏,都已經是堆滿了書寫好的血書。”

“而在街頭上,還有許多地方正在進行著。”

“隻怕是這京師之中數百萬人,約莫有八九成都是參與了其中。”

蔣瓛的語氣中,都透露出非常明顯的震撼。

他已經算是見識過不少市麵的了,可這樣的場麵還真就是第一次遇到。踸

說句大不敬的心裏話,就太孫殿下這麼個程度,已然是超越了陛下了。

朱元璋聽完之後,並沒有立即回應,而是對蔣瓛吩咐道:“抬起你的右手給咱看看。”

在陛下的吩咐下,蔣瓛自然是伸出右手。

朱元璋看了眼問道:“所以你是在什麼時候也把名字給寫上去了。”

蔣瓛略微尷尬的說道:“回稟陛下,臣見第一批送來的血書之中還有不少空隙,便也把自個的名字也加了上去。”

這算是小聰明的伎倆,其實蔣瓛這樣的小心思當然是不可能說瞞過朱元璋的。

可這讓朱元璋感覺很是受用。踸

從另一個角度上來看,這是對自家大孫的關心呐。

且有這麼大的反響,讓朱元璋的心裏很是暢快。

“大孫可是知曉了此事。”朱元璋再行詢問道。

蔣瓛回道:“太孫殿下今日早間一直陪著錦妃作畫,應當是並不知曉此事。”

畢竟是皇宮,除開比較緊急的情報外,一般通傳都是在於錦衣衛這邊。

而朱英最近得空閑時,要麼就是陪著徐妙錦作畫,要麼就是聽葉月清談情,亦或者是到每個妃子那裏去探望一番。

原本一心想讓大孫操勞起來的朱元璋,卻發現如今的大孫,好像是直接過上了比自己還悠閑的生活。踸

可偏偏就是如此,朝廷政務,軍情要事都從來沒有被耽誤過,反而是更加良好的在循環。

這也讓朱元璋沒得辦法去說教,最後也隻能是聽之任之了。

朱元璋有些感慨:“咱這個大孫呐,什麼都好,就是過於慵懶了一些。”

“單看其日常行事,可真就跟曆朝曆代的那些庸君昏君還真沒啥區別。”

這話不管是蔣瓛還是身邊伺候的太監劉和,可都沒法去接,隻能是沉默著不吭聲。

朱元璋突然有些好奇的對身邊劉和問道:“咱最近都沒怎麼關注言官那塊,那些個天天把禮教掛嘴邊的家夥們,可是有過彈劾大孫。”

這些個清官言官們,一個個最為頭鐵不過,哪怕是朱元璋本人要是有什麼犯錯的地方,也是直接上奏章彈劾。踸

鑒於對元末腐敗吏治和農民起義的親身體會,朱元璋重新製定了明代言官製度,並且是給予了很大的權力。

建立之初朱元璋曾道:“臣不諫君,是不能盡臣職。君不受諫,是不能盡君道。臣有不幸,言不見聽,而反受其責,是雖得罪於昏君,然有功於社稷人民也。若君上樂於聽諫,而臣下善於進諫,則政事豈有不善,天下豈有不治?”

這是因為擔心後世子嗣作為皇帝權力過大而沒有製約,所以特地設下言官製度。

一來是起到淨化吏治,二來也可作為規勸君德。

當然,曆史上的發展總是和朱元璋的想法相違背,亦如這言官製度,在明前百年倒還是不錯。

最後這言官製度,自然是跟朱元璋的反腐,禁黃,藩王,衛所的結果差不多。

與朱元璋想象的美好大相庭徑。踸

從明孝宗的‘兩京言官之獄’事件開始,言官們就可謂是進入墮落的深淵了,徹底成為大明毒瘤,以至於發生言官之禍。

明中後期更是給朝廷造成了強大的破壞力。

這言官製度簡單點說,就是朱元璋搞了個衙門,給他們俸祿,其主要工作職責就是彈劾,所謂是以言代行,每天就是做風聞言事,直言規勸。

曾經有一次朱元璋自己微服私訪京師,或許是因為勾欄聽曲所以耽擱了點時間,導致沒趕上皇宮的宵禁。

按理說皇帝本人來了,這宮廷禁衛軍當然是直接放行。

好巧不巧的恰好有個言官去麵見朱元璋,沒等到人後,隻得是於宵禁前離開皇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