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二節 教育列侯(2 / 3)

基本上,現在不是朝臣,連進去分杯羹的機會也沒櫻

甚至就是列侯,也擠不進這條食物鏈了。

漢室列侯,現在還有名有姓有封國食邑的,差不多有百五十人。

而在長安常住的,幾乎占到了列侯總數量的一半。

自然,在長安,列侯這個名詞,是會貶值的。

但在另外一個方麵,列侯階級,卻擁有著一般人很難想象的大量財富。

中國的地主和貴族,向來,都很喜歡積蓄。

像明朝,大量的白銀,就被地主老財們藏在自己的地窖裏等著發黴。

而漢代的列侯階級,則儲存了海量的黃金。

這些黃金,絕大多數情況下,最終會隨著這些列侯,深埋地下。

另外,作為列侯,他們還占有了大量的土地。

尤其是在各自的封國,土皇帝一樣,有著超然地位的列侯家族,幾乎就是當地的霸主。

他們的糧倉裏。同樣儲存了大量的穀物。

通常情況下,這些家夥是寧肯自己家的倉庫發黴,也不願意將糧食拿出來賑濟災民的。

而關中實施了糧食保護價後。這些列侯們,就再也沒有從自己的封國裏運糧來長安了。

關中的糧價已經無利可圖,精明的列侯們當然會選擇將自己的糧食存在封國的倉庫裏,甚至,有些更聰明的家夥,選擇將自己封國的奴婢和家臣家眷,也帶到長安來吃便夷糧食。

可這樣子做。就產生了一個問題——列侯們肯定不願意自己的糧食被賤賣,而運糧到關鄭又無利可圖,那麼,這些糧食,就隻能在家裏發黴。

糧食不像黃金。隨便丟個地方藏起來就好。

糧食會腐爛,會發黴,會變質,長期儲存,更要成本。

而假如賣不出去,就隻能白白丟掉,甚至還要搭上不菲的管理成本。

在以前,列侯們也沒辦法,隻能眼睜睜看著自己封國的倉庫裏。大量的糧食發黴變質。

別是他們了,朝廷的官倉裏,這樣的情況。最近這些年,也不斷發生——甚至連串錢的繩子都腐朽了。

這樣的情況不斷持續,很多列侯,心裏麵其實都是焦急的。

每看著自己的糧食不斷腐爛,這樣的心情,就跟後世資本家。把牛奶和咖啡倒到大海裏是一樣的。

他們亟需給自己的財產找到一個保值的途徑。

還有什麼比這次子開出來的條件和政策更保值、增值的方法?

對掌握了大量特權和財產以及土地的列侯來,將糧食從封國。運去彭城,根本不是問題。

他們有著大量廉價的勞動力——就算是食邑幾百戶的列侯,家裏麵也養著幾十上百的奴仆。

這些人平日裏,閑著也是閑著,倒不如去運糧,還能增加收入。

而將那些在倉庫裏等著發黴的糧食,越彭城,轉手就拿到堪比黃金一樣的硬通貨的鹽鐵。

別是一百石糧食換十石鹽,兩百斤鐵了。

就是兩百石換這樣數量的鹽鐵,他們也有的賺!

至於朝廷會不會賴賬不給?

列侯們就更不擔心了。

三年前,吳楚之亂,長安的子錢商人無鹽氏貸款五千金給竇嬰和周亞夫當軍費。吳楚之亂平定後,無鹽氏連本帶利,賺回了十倍的收益。

連子錢商饒債,朝廷都不賴。

就更不會賴他們這些國之功臣,休戚與共的列侯的帳了。

他們唯一擔心的隻是:鹽鐵的數量,到底夠不夠?

要知道,隨便一個列侯,都可能拿出上萬石的糧食出來。

萬一要是糧食運了去,結果回頭少府:哎呀,君侯可能要等上半年一年,等俺把鹽鐵生產出來。

那就慘了!

誰不知道,少府最擅長的就是拖?

拖你個三五年,甚至七八年也是可能的。

畢竟,單個的列侯,也無法去跟九卿之一的少府打官司——也打不贏。

假如要是少府真的能一次性拿出這麼多鹽鐵來……

許多列侯,甚至大臣,都在心裏計算起了自家的糧食儲備。

跟著子政策走,有肉吃。

這是最近一年來,長安貴族大臣們總結出來的心得之一。

譬如去年,子將麥納入糧食保護價政策,提前收到消息的列侯貴族們,在關中甚至關東,大量收購廉價的麥,轉手賣到少府,多的賺了五成,少的也賺了兩三成。

然後,子又推廣水車。

大家咬咬牙,出了錢,在自己的莊園裏架起了水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