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各級官員下麵都有許多具體辦事官員,官階根據級別各不相同,這裏沒時間細說了。還有一點需要說明的就是武官的官製除了前麵說的這一套體係以外,還根據帶兵人數的多少將武官分為了九等,然後三等為一級,又分為了高中低三級。
先說低級武官,其中五人為一伍,設伍長一名,手下五名士兵,兩伍為一什,設什長一名,手下十名士兵,五什為一隊,設隊正一名,手下五十名士兵。這三級是軍隊的基層組織,他們都沒有官階,和吏類似,直屬於所屬上級軍官來管理,因此很多時候朝廷或其他地方的官員也沒辦法直接命令他們。
下麵是由兵部管理的中級軍官,其中五隊為一哨,設哨官一名,手下二百五十名士兵,鎮守縣城,為縣城城守,正七品,副官一名,由手下一名隊正擔任,享受從七品待遇。兩哨為一校,設校尉一名,手下五百名士兵,鎮守小的州城,為府城城守,正六品,副官一名,由手下一名哨官擔任,享受從六品待遇。兩校為一衛,設都尉一名,手下一千名士兵,鎮守大的州城,為州城城守,官階正五品,副官一人,由手下一名都尉擔任,享受從五品待遇。
最後是由大將軍府管理的高級軍官,其中兩衛為一營,設偏將軍一名,手下兩千名士兵,鎮守各道治所所在州城並在大將軍府和總督授權下管理調動全道兵馬,為各道治所城守,正四品,副將一名,由手下一名都尉擔任,享受從四品待遇,另外還有輔官四人,由總督派遣,享受正五品待遇。
五營為一軍,設將軍一名,手下一萬士兵,鎮守朝廷直管的邊關重鎮和通商城市並可在大將軍府和宰相授權下調動周邊各道兵馬,正三品,副將一名,由手下一名偏將擔任,享受從三品待遇,輔官五人,由大將軍府派遣,享受正四品待遇。
這個職位設置之初,原本是國家派駐地方的將領,直屬大將軍府管理,不受地方官員節製,官階也在各道總督之上,而且規定除了軍務以外,不得幹預各道事務。
但到了嘉和皇帝在位時,情況發生了改變,由於邊患不斷,這些邊地將領管理的軍隊數量越來愈多,最多的甚至達到了五萬之眾。嘉和皇帝為此寢食難安,正好這時朝裏黨爭不斷,為了威懾朝中兩黨,並節製掌握重兵的各個邊地將領,據說還為了幫助現任小皇帝順利繼位,他將自己的四個兒子派了出去鎮守四方,並給了他們節製邊地兵馬的權力。
但老皇帝在時還好,他們不敢造次,但他一死,四王就用這個權力分裂了國家。
還有最高級別的大將軍,兩軍以上設大將軍一名,名義上手下兩萬人,實際上他們統帥的兵馬都在五萬以上,他們負責鎮守京城並在皇帝授權下調動指揮全國軍馬,駐守大將軍府,正二品。副將一名,由手下一名將軍擔任,享受從二品待遇,副官十名以上,由皇帝指派,享受正三品待遇。
但這個職位一直是名不副實的,從大周建國設置這個官職以來,實際上從沒有按照規定履行。大將軍從來也不是一個人,都是兩個以上,大將軍府的印信兵符也都是由皇帝或太後親自管理,京城也從來沒有完全交給過一個大將軍來鎮守。
除此之外,還有正一品的大元帥銜和從一品的名號將軍銜,如曆史上出現過的驃騎大將軍就是名號將軍銜。但這類職位隻有在大規模的戰爭時才會臨時授予,戰事結束就會收回,有功的會改受太保、少保之類的榮譽官職,這都是帝王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采取的一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