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二章 祥瑞(2 / 2)

後世常見的圓形土樓,是宋元之時,因采光而慢慢改進的。

陌生的土地上,偶爾能見到簡易的廟宇,釋道佛三教還能奇異地共處一廟,這就是草創時期的特色了。

至於後世沿海一帶普遍信奉的媽祖,沒有。

媽祖的故事都是宋朝才起源的,現在是唐朝。

柴旦隻能歎一聲,莊主果然未卜先知。

被委為縣尉的狄勘,率人回報:“明府,前麵發現一個壩子,四麵有山、有湖、有平地。”

土壤肥沃與否,就不是狄勘他們能知道的。

山勢延綿,北麵還有一座死火山,內通淡水河。

中原移民沒有來得及深入此地,刀耕火種的流求人占據了巴掌大一角,流求縣自然而然可以落腳此處。

因為地廣人稀,衝突是暫時不存在的。

而且,流求縣子民人數眾多,手中兵甲與府兵的操練,不是吃素的。

原生的流求人隻是沒受到係統教育,兼脾氣不太好,卻不是蠢!

純送死的勾當,傻子才去招惹!

占了寶地的流求人不能發展起來,與他們未接受外麵的文明有關,與刀耕火種有關。

一把火燒過就算除草了,草根就沒人管了,風一吹、雨一下,草又長起來了。

一把石刀在地上戳個眼,抖手放進去兩粒稻種,腳撥一點土過去,踩兩下就完事了。

從此,不施肥、不澆水、不排澇,全憑老天爺賞臉,不餓死人都是沾了這塊寶地的光。

老天給了你們寶地,奈何你們不中用啊!

偌大的寶島,總數也就一兩萬原住民,這得弱到什麼程度喲!

就流求縣這一萬人,你信不信,解除了他們的後顧之憂,不用官府吵吵嚷嚷要生多少,幾乎家家最少能生三五個娃。

三代之後,整個流求島,沒有三十萬人才怪!

耕地、播種是一撥,放牧牛羊是一撥,修建城牆、住宅是一撥,流求縣加快了建設步伐。

流求的整體氣溫比閩縣高了一些,號稱隻有熱季、涼季,閩縣尚且一年兩收,流求縣自然也不會遜色的。

寶島之地,水源充沛到讓人哭,隔三差五的雨水讓人吃了不少苦頭,“冬季到台北來看雨”未必不是自我調侃。

因為此地探明是流求北端,柴旦大手一揮,讓雷絕色寫下了“太北城”三字,刻在城門頭上。

哈哈,誰告訴你,流求縣的縣治一定得是流求城?

流求原住民小心翼翼地防備了一陣,發現流求縣無意奴役他們,膽子漸漸大了起來,慢慢到流求縣農田外仔細觀察,咿咿呀呀地手舞足蹈。

有勉強通土語的流求縣子民,在府兵的護衛下,壯著膽子交流,之後才曉得原住民是眼熱他們的栽種技藝,詢問能不能傳授給他們。

這種事,當然不是區區小民能做主的,得縣令、縣丞、主簿、縣尉共議。

柴旦笑嗬嗬地回應:“想學啊,就得成為我流求縣的子民,服役,納調庸。”

雷絕色補充:“當然,前三年可以免除,前五年可以減半。”

稱心表示,不明覺厲,不如人家吹一曲蕭?

狄勘淡定地抱手旁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