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人回了一禮:“觀主昨夜救火,此刻應在寮房歇息。”
柴令武微微一驚:“為何失火?可有傷者?”
“無量觀。勞縣侯過問,不過是後山的師兄煉丹,炸爐了,幸而道祖保佑,隻有一人受了點內傷,並無大礙, 調養幾天就好。”
穿戴整齊的岐蘊出現在殿內,拂塵一甩,對柴令武拱手。
作揖禮,輕易不會使用,除非是極尊者或長者,待平輩拱手即可。
幾年不見,年近不惑的岐蘊氣度更莊嚴了。
道家對醫術普遍有研究,宗聖觀的醫術即便比不得孫思邈, 也不會遜色太多。
“觀主, 功德主供養五千緡。”
道人小聲地提醒。
居士、義士的稱呼,佛教用得比較多,後麵佛道互相影響,稱呼才泛用的。
信士這個稱呼,據說是義士之稱,為避高粱河車神名諱而改的。
“請縣侯夫婦到方丈寮一敘。師弟,去請明靜師弟到方丈寮相陪。”
大殿畢竟是供奉神靈的地方,說話要受約束的,方丈寮就相當於官府的公房,可以敞開談事。
明鏡道長的到來,讓方丈寮的氣氛更舒適。
岐蘊是乾道,明鏡是坤道。
正常情況下,對坤道的稱呼都是比較男性化,會叫師弟, 而不會稱為師妹。
當然,乾道與坤道,一些分寸是要注意的, 通常居住的寮房是不同的院落。
岐蘊道長請明鏡來作陪, 主要是因為有李不悔在場,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尷尬。
在禮儀方麵,真正的出家人更講究。
“這是善信贈送的祿脿茶,據聞出自縣侯之手,不知貧道這手法,得入縣侯法眼否?”
岐蘊笑著倒茶,手法略為生疏,看來得到茶葉的時間並不久。
不過,這都是小事。
“道長不必拘泥於手法。茶好、水好才是根本,手法僅僅是錦上添花,泡茶最重要的是心靜。”柴令武請了幾句玄乎的話。
咳咳,身處道家,不說兩句有格調的話怎麼行?
岐蘊頷首:“果然,心靜才是最重要的。”
倒也不是無稽之談,心平氣和之下,泡茶的水準肯定相對穩定一些,效果也許會好上那麼一絲。
至於說多刁的嘴能品得出來……
切莫小覷了世人, 要知道後世有一個職業叫評茶師, 品一口下去,從產地到手法,再到水源、衝泡溫度、泡茶時間、口感細微的差異,都能給你說個差不離。
這麼牛皮的職業,當然不可能是憑空而生,也是從前人的經驗一點點總結而來。
此時當然不可能有那麼專業的評茶師,但肯定有能品到細微差別的大唐好舌頭。
岐蘊會做人,柴令武同樣會做人,供養之事都心照不宣,隻是個由頭。
“道長,還得恭喜你接任觀主了。”柴令武輕笑。“我好奇的是,炸爐之事,在宗聖觀很多嗎?”
岐蘊露出一絲尷尬的笑容。
沒轍,道士開爐煉丹,幾乎是骨子中的本能,雖百死而不悔。
“可是試驗上思下邈孫道長的《丹經》中所載火藥?”
柴令武隨口道。
岐蘊露出幾分驚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