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忠戌,兵曹靡費不足,得加錢!”司徒雷看看身邊不剩多少的額度,捶著桌子叫道。
司倉參軍羅忠戌,掌公廨、度量、庖廚、倉庫、租賦、徵收、田園、市肆之事,度量二字,在此可理解為度支。
至於司戶參軍的記賬之職,即便放後世也很好理解。
你見過幾個會計,真正管過資金?
那是出納的事好不好?
“你以為說加就加啊!寫申領單據,經長史批閱後才能撥付!”
羅忠戌沒好氣地回懟。
兵權、大財權,柴令武是不會撒手的。
至於一般的官吏任用,基本是阿底裏迷做主,柴令武多是批閱完事。
除非極個別柴令武感覺不合適的人,否則都是直接過。
柴令武在公廨內揮毫疾書,給朝廷上密奏。
大都督府長史的身份,就有權上密奏,何況柴令武參與了高原事務的讚畫。
老實說,高原的局勢,即便吐蕃實現了凝聚,對上羊同也稍遜一籌的。
同處高原,羊同的海拔比吐蕃還要略高,不存在適應性問題。
相反,羊同還有居高臨下的優勢,盡管這優勢不是太明顯。
吐蕃是從囊日論讚起才走出山南的狹窄地帶,而羊同則是在高原一側稱霸多年。
羊同之前與吐蕃幾次交手失利,對羊同來說並沒有太大的影響,無非是九牛一毛而已。
羊同的聶敘(國主)李迷夏,也不是昏庸無能之輩,雖然比不上鬆讚幹布的驚才絕豔,倚仗羊同的先發優勢,與吐蕃拉鋸上幾十年也不是什麼難事。
羊同的立國,苯教在其中也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君權、臣權、教權三足鼎立,也很穩定。
前提是,大家的大目標一致。
一旦出現分歧,內部亂成一團麻,不用外人攻打都認輸了。
吐蕃最後成功翻盤,逆行伐上,驚掉了一地的眼球,在真打起來之前,誰都不敢相信羊同會輸。
偏偏羊同還就是輸了。
柴令武也是基於此,對羊同的形勢展開聯想。
最多兩年,高原霸主羊同就要低下高傲的頭顱,屈於吐蕃之下,派軍隊為吐蕃之奴從。
到時候,“芒波傑孫波”壓力倍增,搞不好就永遠的離開了故土。
而吐蕃方麵,原先的苯教與吐蕃政權關係並不好,暫時無法扯到吐蕃的後腿,故而吐蕃整合高原力量之後,西山八國、黨項各部將成為他吞並的目標。
那時候,吐蕃就成了沒有天敵的禿鷲,誰也奈何不得它了。
一旦吐蕃與大唐接壤,兩強勢必碰撞,吐蕃將成為大唐兩百年最沉重的負擔。
柴令武的建議是,大力援助原蘇毗、工布、娘波、達波的反抗勢力,並遣使者繞行西域,不惜花費代價也要聯係上羊同聶敘李迷夏,將當前形勢分析給他聽。
效果如何,誰也不敢保證。
猶豫了一下,奏折最後,柴令武加了一句:李迷夏最寵愛虛格妃,可以考慮從其入手,增強對李迷夏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