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三章 興教化(2 / 2)

開蒙困難,不代表《千字文》不好,隻是依舊有人接受不了,隻能黯然離去。

或許,換成更通俗的《三字經》應該能讓更多人成為縣學學生吧?

柴令武隻是笑著交給他百本《三字經》。

雖然《三字經》確實更容易開蒙一些,但功效真沒那麼大,遇上天性不愛讀書,哭著喊著“不讀書”的娃兒,神仙也無能為力。

即便是普及教育的後世,也不能做到百分百入學,除了各種奇奇怪怪的原因之外,“不願讀”也是一大因素。

沒轍,縣令的職責之一,便是教化,考功司的一項重要指標就是它,柴令武自然也得花點心思。

回到縣衙,阿底裏迷早就候在公廨裏了。

“聽說明府帶了不少開蒙書籍?能否讓下官一睹?”

看過《三字經》,阿底裏迷認真地思索了一下:“明府,必須承認,唐興縣的烏蠻,認識漢字的不多,這不利於烏蠻融入大唐。”

“烏蠻的傳承,多為象形,銘刻於木石,後人繼承很難。學了大唐的文字,可以假借其書寫烏蠻的傳承,便於後人學習、繼承。”

“因此,下官打算自各村寨中挑些孩子來縣城開蒙,學有所成的再補進縣學。明府以為如何?”

柴令武當然是欣然讚同:“所需蒙學先生、靡費、食住,由縣衙一力承擔,且不必拘於烏蠻、漢人,來者不拒。”

阿底裏迷起身叉手:“明府胸懷磊落,阿底裏迷佩服。明府但有號令,唐興縣烏蠻,莫敢不從!”

柴令武聽明白這話了。

敢情,以前的唐興縣,烏蠻袖手旁觀的時候居多啊!

也是,對於烏蠻等山民來說,管你城頭變幻大王旗,他們一樣得艱難度日,除非是遇到種族危機,否則不會過於關心是誰的天下。

倒是開蒙,正經讓他們感受到了大唐的好處。

喊上一萬句口號,抵不上半點實惠。

即便烏蠻人多數沒讀過書,這點樸素的道理是懂的。

所以,阿底裏迷這話是由衷之言,拋卻縣丞身份、以普通烏蠻之身行的禮。

播卡、拖布卡、因民、舍塊、杉木、法者、烏龍、新田……

每個村寨,阿底裏迷都帶著衙役著攀爬,苦口婆心地勸說各村正、裏正、族長,努力打消他們的疑慮。

“明府是上天派來唐興縣的使者,就是要讓烏蠻的娃兒、妹娃子多一些識字知書的機會。知道嗎?明府自己寫的書,朝廷都印發了!”

阿底裏迷當然知道,跟這些同族說話,得吹噓一點、帶點神神怪怪的,他們才愛信。

“識字好不好?看看我,當縣丞了!哪怕學得少一點,能粗識文字,衙門的露布上貼些告示你才看得懂嘛,才不會被小吏糊弄嘛。”

“不識字,喊你交一石麥子就交一石,咋個曉得官府隻要交五鬥?”

各族長都沉默了許久,才悠悠地問阿底裏迷:“你說,那個縣令圖啥子?”

阿底裏迷一聲長笑:“人家啥子都看不上!皇帝是他親舅舅,他自己分家,做的幾個作坊好掙錢的,連湯丹的銅他都沒想法,怕他看上你這點窮家當啊!”

“他就是閑了,我順嘴求了那麼一下,他就答應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