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二章 正麵剛!(1 / 2)

馬尾一役,一舉覆沒中國的船政水師之後,法軍進攻台灣,受挫於淡水之後,向各國發出海峽封鎖令,封鎖了台灣海峽;為打破法軍封鎖,支援台灣,同時也有一番“再決雌雄、複仇雪恥”的意思,朝廷組建了一支“南北洋聯合艦隊”。

這支艦隊,以南洋艦隊為主、北洋艦隊為輔,攏共七條軍艦,南洋五艦,分別為“開濟號”、“南琛號”、“南瑞號”、“澄慶號”、“馭遠號”;北洋二艦,分別為“超勇號”、“揚威號”。

七條軍艦,不算太多,不過,經已是中國彼時能拿出來的大部分家底兒了。

“開濟號”、“南琛號”、“南瑞號”為南洋艦隊排名前三的絕對主力;彼時的北洋艦隊尚在繈褓之中,“超勇號”、“揚威號”是其能夠投入遠洋作戰的唯二大型艦隻,而這兩條軍艦的管帶,是我們非常熟悉的名字——“超勇號”管帶林泰曾,“揚威號”管帶鄧世昌。

懲於馬尾一役之失,這支“南北洋聯合艦隊”分批次彙合於上海之後,並未即刻南下,而是先在上海做了兩件事情。

第一,對艦隻做出必要的改造,譬如,在舵樓外包覆兩英寸厚的鋼板,以抵禦法艦大量裝備的哈奇開斯機關炮。

第二,“合操”。

隨“超勇號”、“揚威號”來到上海的北洋艦隊德籍顧問式百齡發現,南洋艦隊的訓練,仿佛於全軍覆沒的船政艦隊,基本停留在艦自為戰的層麵,幾乎不曉得什麼叫做“編隊作戰”,於是,隻好臨陣磨槍,將七條軍艦重新混編,進行基本的陣型、旗語等戰術強化訓練,即所謂“合操”。

待到“不快也光”、正準備出航的時候,朝鮮出事兒了。

主張“外結日本,內行改革,聯日排清,脫離中國,宣布朝鮮獨立,實行君主立憲”的開化黨,在日本的協助下,發動政變,挾持國王,大肆屠戮清洗親中的保守派事大黨,是為“甲申之變”。

駐防朝鮮的清軍,迅速做出反應,銜頭為“駐防營總理營務處”的袁世凱,不待國內指示,當機立斷,帶領部隊,攻入王宮,擊潰了開化黨的武裝——士官生徒組成的“忠義契”以及日本公使竹添進一郎率領的兩百多名日軍,救出國王,幹淨利落的鎮壓了這場政變。

開化黨得誌不過三日,便一敗塗地,竹添進一郎僅以身免,狼狽逃亡仁川。

在李鴻章眼裏,朝鮮的地位比台灣重要,朝鮮的問題比台灣嚴重,更何況,朝鮮是他北洋的地頭,而對法之戰,他本來就是主和的,於是,上奏朝廷,將“南北洋聯合艦隊”改派朝鮮,並再派出一兩隻軍艦前往日本進行威懾,所謂“東使朝鮮,應援彈壓,以敵法船不足,以遏日謀尚足壯聲勢”。

李鴻章的法,當然不無道理,可是,朝廷也當然不能夠放棄援台,討價還價的結果是,北洋的“超勇號”、“揚威號”北返,南洋五艦,繼續執行援台任務。

南洋五艦,對於對陣法國艦隊,本就沒有什麼信心,現又抽走了北洋二艦,式百齡也隨之北返了,這個仗,還怎麼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