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龍肯定地點頭:“我確定認識一名叫孫建軍的人,雖然他在927呆的時間僅僅隻有一個月。”
看著陸強期待的眼神,張龍接著道:“我記得他呆在927的時間是1976年2月下旬至3月底,那時,我在927廠醫院當院長,負責接待和配合他的工作。”
“您連他呆過的具體時間都記得?”陸強不敢相信。
張龍笑道:“之所以記得那麼深,是因為這件事情太奇特,他們執行的任務比927的保密級別還要高,涉及更前沿科技。”
陸強道:“當時的927居然還有比核技術更前沿的任務?”
“不,那不屬於927。”張龍道:“那是獨立任務,隻是借用927的隱蔽性和保密水平而已。”
陸強問道:“那您知道這是一項怎樣的任務嗎?”
張龍道:“我隻是外圍輔助,對這項任務不能深入了解,隻大概知道那是一項類似我們現在所謂的人工智能工程。”
陸強繼續問道:“您能說得再仔細一些嗎?”
見陸強有興趣,張龍很開心:“我清楚記得,那事的保密期限是20年,到現在已經脫密,所以我才敢給你講。”
張龍接著講:“當時927有個歸國博士身患絕症,命在旦夕。國防部的一個神秘課題組決定在他死亡之前將他的大腦取出來。”
陸強一聽,心中暗想:終於聽到與取出大腦有關的信息!
張龍介紹,課題組用人工營養液支撐大腦在體外存活,並通過一種儀器,測試大腦能否與外界進行有效交流。
項目被稱為“人機交互工程”。
該類工程此前已在其他地方進行過15次,在927的這次測試被稱作016號工程。
“那麼,測試成功了嗎?”陸強問。
張龍道:“怎麼可能成功嘛,這樣的工程現在都沒有成功案例,何況那時的技術。”
張龍說,他雖然沒有親眼看到測試失敗,但卻親自參與了善後事宜。
當年3月,他從項目組長手中親自接過試驗大腦,與試驗者的身體合葬在927的一個支洞裏。
張曼插話道:“想想也是,要是成功的話,機械戰警在東古國早就出現了,也輪不到美國拍科幻片。”
陸強道:“想不到,那時的東古國居然開展了這麼先進的科學試驗。”
張龍微微陶醉地道:“那是一個激情燃燒的時代,有任何震驚全世界的偉大新成就,我都不會感覺到奇怪!”
陸強隻關心案子,問:“孫建軍怎樣了?”
張龍道:“項目組包括孫建軍在內共有6人,3月底就全部離開927,再沒出現過。”
聽到這裏,陸強轉而問張曼:“既然是國防部的課題組,是否有可能在其他資料中查找相關信息?”
張曼道:“其他資料太過寬泛,牽扯麵太廣,部裏肯定不會同意。”
張龍卻道:“其實也不是一點線索都沒有。”
張龍說,他雖然不知道課題組的人後來去了哪裏,但卻大致記得他們的原單位。
孫建軍原單位是三江軍醫大學。
課題組的其他5人中,譚芳芳和鄭洪波原單位是西南醫科大學,黃克儉和高玉德原單位是國防科技大學。
至於組長唐一明,應該就是國防部的人。不過,張龍調到國防部工作後,卻一直沒有見到過。
吃完涮羊肉,陸強已決定暫時不回三江。
第二周一上班,陸強就趕去國防部,查閱上世紀60年代以來的人事檔案記錄。
這次很順利,隻用2天,就查到了叫唐一明的人。
唐一明,1970—1978年在國防部工作。1979年調任西山省品興縣任環保局副局長。
這很奇怪,1979年時,唐一明已經上校軍銜,調去西山一個縣級部門當副職,分明是降級。
張曼道:“那是一個特殊時期,一些在動亂時期犯過錯誤的人,會被降級調整到地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