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他的緣故,帶來了大量的作家,學者,影視人才,遊客……也使此處文風蘊藉,獨樹一幟。整個風俗都在改變,這又促動了當地人整體性格的變化。那些有見識的人明白,若是編撰《桃源誌》,張斯一定是濃墨重彩的人物,因為嚴格地說來,他開創了一個新的桃源縣。
有一件事,倒是與大家切身相關。
由於遭逢牢獄之災,張斯深知“法律”之重要,遂有做些相關事情的決心。須知人間的不平事,多不可數,但如劉天明那樣的俠客,卻少之又少。再者平常人,也無他那般絕技,行蹤漂浮,若是行俠仗義,說不準要被抓去坐牢的。
所以他想出了一個好方法,可以為市井小民撐腰,而不必有任何擔憂。
因為電影大賣,資金又充足了起來,除去供公司利用,或是支持義學之外,剩餘的部分,不在少數。他將這部分錢拿出來,交給了張華,囑咐他做一件重要的事情。
張華這次也小小地出了風頭,在法庭上與那群人扯淡,扯出了水平,深得張斯喜愛。一段時間相處,張斯也知曉了他的性格,原是個正直善良的人。故而與他商量,成立了一個律師事務所。
名為“天道”,大概是取“替天行道”之意。
張華為事務所負責人,去尋找那些年輕而有責任感的同道中人。這個事務所的功能,大抵上與普通的事務所相當,但稍稍多了一樣,他們會免費為一些人打官司。
這些人的範圍很廣,農民工,底層市民,低薪從業者……沒有具體的要求,隻要是被欺辱,因為沒有知識,或是缺乏資金而無力打官司的人,他們都幫助。當然,張華會量力而行,前提是盡量使事務所能辦下去。
工作人員的薪水,由張斯來付,至於他們平日辦理業務所得,則用來幫助更多的人。這是一間沒有盈利的事務所,從開辦的那一刻,就顯得與眾不同。
在張斯想來,這件事或許要被人笑話,因為它的特殊之處,別人看了可能會感覺怪異。所以勸張華不用心急,一步一步來,能尋到幾個人,就是幾個人。若是人少,就接點小的請求,盡力而為就是。
而事實情況是,一個星期之後,事務所就有了三十位工作人員。而且,其中竟有一半人明確表示,自己有其它收入,拒絕接受張斯發放的薪水。之所以如此迅速,一方麵是得益於張華的辦事效率,另一方麵還是因為他自己的影響力。
自從他入獄,聲望日高,比之前又進了一步。
那剛烈正義的表現,可是感動了不少人,所以一些海外評論者,稱他是“華夏的良心”。這一稱呼,流傳到了內陸,也逐漸被人接受。可以說,張斯本人現在就是一塊招牌,上麵寫著“正義”“善良”“血性”諸多詞彙。
如果一般人來辦這個事務所,給大家講解它的目的與功能,肯定會被人懷疑。做這吃力不討好的事情,除非你是傻子,不然一民眾肯定不相信。但你要在之前告訴大家,這個是張先生囑咐的,那效果就不一樣了。
因為張斯自從出現在大家的視線中,已經“傻”過好幾回了,而且還搞的那麼轟動。民眾可以說對他的性情十分了解,既然是他的意思,自然不可能是假的。
這個世上,向來不缺俠義之輩,缺的隻是社會認同感。
而經過張斯的事件,社會評價在慢慢轉變,麵對喊出“我自橫刀向天笑”的人,大家即算很刻薄,也不好意思說“這是傻逼”。而一入這個事務所,就等於貼上了張斯的標簽,那些諸如“正義”“善良”的詞彙,也會貼到他們身上。
這是一份薪水不高的職業,也許連薪水也沒有,但卻是最令人尊重的。
準備完畢之後,就正式地開業了。
第一批心情忐忑的人上門,非常膽怯,都是鄉下來城裏打工的,被人騙了,辛辛苦苦賺來的工資,一下子全沒了。對方實力強大,又與黑道有聯係,這群人已經走投無路。於是抱著試一試的心態,找來了。
因為方言隔閡,加上七嘴八舌,溝通起來十分困難。
但這不影響實質問題,律師們在得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後,幹淨利落的行動起來。這本就是一群天不怕地不怕的人,又的確有實力在身。三下五除二,證據齊全,請求合理,法官“砰”的一錘,就定了結果。
於是,打工的人們拿到了自己的血汗錢,至於對方,自然是該罰款罰款,該入獄入獄,簡單明了。而此事經過發酵,宣傳開來,影響還是不小的。至少,大家都知道有個名叫“天道”律師事務所。
這是張斯的又一次嚐試,看看“正規”途徑,能否達到效果。
對此事評論的人,不在少數,總體是讚揚的多,批評的少。與此同時,事務所的人員在增多,任務也在加大。大家都是慕名而來,想到這兒傳播公平正義,或是尋求公平正義。隨著名聲大震,有了自己的地位,它確實可以盡量地靠近公平正義了。
張斯原本擔心找不到人工作,現在看來,這層顧慮是多餘了。
“天道”的律師,不是國內最頂尖的,裏麵有許多年輕人,經驗有限,辦事效率並不很高。但他們名聲是最好的,坐公交的時候,大家都搶著給這些人讓座。隨著接辦的案件增多,技術磨練的也越來越高。
所以那些還未畢業的律師們,大都有一個共同的夢想,進入“天道”實行。這個經曆,對於他們還是很重要的,即算以後再找工作,也容易一些。當然,事務所逐漸走上正軌,樣樣開始規範化,對於來應聘者的考核,也十分嚴格。
這多少讓人想起“秋楓書院”的教師職位,以前不願意去的人很多,現在想去又進不去的人更多。隻有那些真的心存善念,並沒什麼功利思想的人,才會最初選擇去支援。而他們如今過的充實而愜意,也算是“好人有好報”吧。
在家待了許久,報紙已經複刊,公司再次正常運營。
張斯連載的東西,又與讀者見麵了,大家歡呼雀躍。在這段時間,他做了招編劇,辦事務所幾件實事。剩餘的時間,大多在讀書,或是寫東西。輿論界已經好久未見著他的身影,提到的幾次,都沒什麼可爭論的話題。
大家感覺生活沉寂了許多,似乎沒有以前熱鬧了。
而燕京大學傳來消息,希望請張斯去做一場演講。民眾聽聞,稍稍興奮,又能見到張斯的行動了。張斯也應下了此事,而在出發之前,酈清與雪倫結伴而來,並還抱著一個小女孩,說是來與他告別的。
張斯看著小女孩,不禁有些錯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