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管錐之書(2 / 3)

在都市動作的題材中,這部電影成為了一座高峰,無論劇情或是動作,都難以超越。人們也一再引用它的場景與題材,向張斯致敬。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動作電影都陷入了它的風格中,無法自拔,卻又跨不出那樣的高度。追求實戰,似乎成為了一種流行,直至《英雄本色》的出現,才樹立新的美學標準。觀眾也是第一次見到,槍戰可以那樣的絢爛。

無獨有偶,在張斯敘述中,《英雄本色》同樣是幾部精髓的糅合。有人曾見過他的故事大綱,眉批上寫有《喋血雙雄》《變臉》《辣手神探》等字眼,那大概就是原先想寫出來,卻不得不揉搓在一起的電影吧。

如今還能想起,藏在花盆裏的槍、破碎的聖母像、飛舞的白鴿、教堂裏瑩光搖曳的蠟燭……當槍聲響的時候,卻是如此美麗,就像一首絢爛已極的詩。”

————引自《華語電影三十年》

《這個男人來自地球》最先停下了腳步,在北美的票房終結了。

盡管評價極高,甚至還在其它兩部之上,但場麵畢竟太小,單純的語言,吸引不了太多的觀眾。即算如此,也有過億的票房,這還僅僅是北美地區的。專業人士預計,它的全球票房大概在三億左右。

《銀河之戰》若是這個成績,自然無話可說,能否賺錢都是個問題。但《這個男人來自地球》可是張斯在“拍片間隙”弄出來的,演員是自己的朋友,機器與工作人員都是現場的,大家邊休息,邊拍攝,不知不覺中就做完了。

所以說,這是一部沒有成本的電影,票房分成多少,就盈利多少。現在再算一算,就知道是多麼恐怖了,三億元……而且還是美元,這是一個什麼概念?就算是《大叔》的話,可能最後也沒有這樣的成績。

當然,三億美元並非張斯所有,他能拿到三分之一,就非常了不起了。北美的票房屬於送給了別人,其它地區則要經過院線分賬,拿到手的與總票房相比,確實會少很多。

而最終的成績,定格在了三億五千萬,比預期高上許多。

這裏有華夏內陸民眾的貢獻,並且與張斯近況有關。

本來,內陸的情況與北美相似,在《銀河之戰》與《大叔》的強勢阻擊下,《這個男人來自地球》票房開始縮水。一日比一日少,這樣一部需要細心體會的電影,既比不上《銀河之戰》的輝煌特效,也比不上《大叔》的猛烈情緒,被擠出排行也在意料之中。

而就在這最後的時刻,它卻來了此逆襲,硬生生將票房提了一大截。盡管仍沒有改變最終的結局,但那高絕的成績,已夠其他人汗顏了。這畢竟隻是一部沒有成本的電影,隻要是一個不差的數據,就意味著輝煌。

那麼,這最後的逆襲,是如何造成的呢?

這與張斯的近況相關,隨著《大叔》的成功上映,他手中的事情交代完畢,終於可以休息了。而按照以往的慣例,在清閑的空檔,若沒有其它事煩擾,他大概會有新的書作出現。果不其然,但它悄然登載的時候,竟引起了一陣轟動。

《國史大綱》已經完結,新書正是抵它的空缺。

“全書大約有一百三十萬字,論述範圍由先秦迄於唐前,用文言文以讀書筆記的形式寫成。此書考論詞章及義理,打通時間、空間、語言、文化和學科的壁障,其間多有新說創見。書中引述四千位著作家的上萬種著作中的數萬條書證,所論除了文學之外,還兼及幾乎全部的社會科學、人文學科……”

這是後世人的總結,說的是此書的特點,還是頗為準確的。

書名很別致,有兩句解釋:譬如以管窺天,以錐刺地——所窺者大,所見者小,所刺者巨,所中者少。

這部著作,正是錢鍾書先生的《管錐編》。

錢先生的學術著作並不多,寥寥幾部,但都是極為驚豔的,《管錐編》則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部。他本是才氣縱橫的人,所學又廣,讀書之多,天下堪與匹敵者,真舉不出幾例。如此一來,這部著作就顯得特別了,因為它顯示出了著作者的自身特點。

首先是筆記題材,文言寫就,這倒沒什麼好說的,《人間詞話》也是如此。但它貫穿了文、史、哲數個領域,創建頗多,才力之雄偉遼闊,令人驚駭。《人間詞話》受製於篇幅,又是專談宋詞,在這方麵體現很少。

言語精煉,一擊而中,其犀利程度,非常罕見。閱讀之人,常有一種感覺,捧著這樣的著作,不願略過任何一行文字,因為那極度簡短的概括性,告訴大家,這裏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是真知灼見!

由於博聞強識,多種西方語言,隨手引用,條理清晰,一望而明。這樣在多種文化中穿越,來去自如,令其他人羨慕,也令他們難堪。因為即算是專業人士,在他的才學麵前,也淺薄的很,讀起來並不順利。

至於普通的讀者,就更不必說了,很多地方,對於他們來說,就相當於“天書”。

而就是這樣一部“天書”,在坊間引起了轟動。隨著登載的內容增多,學術界首先熱鬧了,人仰馬翻,仿佛經曆了一場地震。因為一些已有的結論,逐漸被推翻,隻寥寥幾句,竟不費吹灰之力。

他們對張斯早有重視,但如此驚慌失措,還是首次。

這還隻是學術界的影響,一般的讀者與他們共同的感受,則是此書實在是太駁雜了,宏大寬廣,仿佛沒有邊際。不提那些驚人的觀點,單就其中的引述而言,簡直把人嚇壞了。上麵也曾提到,涉及的著作家,有四千餘人,引述的著作,有上萬種!

許多人目瞪口呆,這得需要多大的才力……

隨著專業人士的解析,觀眾也逐漸了解到。書中提及的許多著作,是早已散失,或是藏在哪個被人冷落的拐角處,實在生僻的可以。翻閱典籍,根本沒有記錄,直至張斯的書出現,大家才了解到,曾經有那麼一位作家,寫過那麼一本書,說了那麼一個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