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曆史充滿了偶然!(1 / 2)

乾封元年,十一月,關中的嚴寒漫長而持久,如刀一般的北風,塵土飛揚,也變得灰蒙蒙的。巍峨的秦嶺是分割南北的屏障,一邊是道道陡峭的高嶺,另一頭則座座挺拔的高尚。

驪山就在秦嶺的腳下,而此時的驪山,與關中其他的地方並沒什麼兩樣,鬆柏長青,壯麗翠秀也被冬日的嚴寒所摧毀,隨處可見是光禿禿的樹幹,及大片的凍硬土地,被掩蓋於冰雪之下。

一條條飄起雲霧,好似發帶一般纏繞在山腰,隨風緩緩飄動,白雪皚皚的驪山被襯托的時隱時現。山腳下的渺渺炊煙,零星的人跡,要比戒備森嚴、氣氛壓抑的湯泉宮,不知道好上多少。

站在西繡嶺的烽火台上,李賢麵色深沉的向遠方望去,《史記》中記載的:烽火戲諸侯,一笑失下,便是發生在這裏。即便知道這個典故是捏造的,他也願意來看看。

誰能想到倍受崇敬的司馬遷,也是一個肆意捏造史實,無的放矢之徒呢!所以,曆史充滿了偶然,也充滿了如果,畢竟它是由人所記錄的,而記錄的人就是其中最不確定的因素。

雖然對曆史一知半解,但李賢還是知道“他”最後的下場就是從被廢到被迫自盡。時下的他,已經顧不得司馬遷為什麼造假了,當前首要是怎麼融入這個時代,然後擺脫多舛的命運。

“高高驪山上有宮,朱樓紫殿三四重。這驪山,這湯泉宮,卻是個有故事的地方!”

見雍王從神遊中走出來,站在其身後的王府修撰-王勃,將手中的大氅,輕輕的為其披上。這位殿下自從上個月病了一場後,就像變了一個人,行為、作派,完全不像他這個年紀該有的。所以,伺候早這麼早慧的皇子,王勃都格外心,生怕出了紕漏,惹怒了殿下。

“子安(王勃),你知道這驪山的曆史嗎?”

“回殿下,臣頗知一二,請殿下指正。”

見李賢點頭,王勃也壯著膽子,一邊,一邊有意無意的掃上兩眼。讓一個不及弱冠的少年郎,麵對當朝親王,心裏一點不緊張,那絕對是假的。

驪山景色宜人,溫泉蕩邪去疾。傳遠在西周時期,就已成為周子的遊幸之地。那時的溫泉名“星辰湯”。

《三秦記》載:“始皇初,砌石起宇,名驪山湯,漢武加修飾焉”。北周武帝和四年,令大塚宰宇文護造皇湯石井。隋文帝開皇三年,列植鬆柏千株,修屋建宇。

至大唐逐步形成規模。貞觀十八年,太宗詔左衛大將軍薑行本,將作大匠閻立德建宮室樓閣,賜名“湯泉宮”。湯泉宮-津陽門前的禦碑,就是太宗皇帝的親自所書。

“博文強記如此,且對答如流,也算是本事!”

“鬥雞殿的事,本王替你扛了,行李就不用收拾了。”

鬥雞,在秦漢時期就已非常盛行,《史記·袁盎傳》:“盎病免居家,與閭裏相隨行,鬥雞走狗”,漢高祖劉邦的父親就是一個鬥雞走狗迷。

三國時,鬥雞亦很活躍,曹植有詩:“鬥雞東郊道,走馬長湫間”。魏明帝為了鬥雞還特別建造了一座鬥雞台。

唐代民間習俗,鬥雞多在清明節。皇帝李治也頗為喜歡,不僅在宮中修有鬥雞殿,還特意在長安兩宮間設立雞坊,四時皆鬥的常戲。

前些日子,英王-李哲(李顯),非拉著他去鬥雞殿玩耍鬥雞,挨不過兄弟的軟磨硬泡,李賢也就去陪他玩了一把。

可能即興,也可能是問題愛賣弄的毛病犯了,王勃當場寫了一篇《檄英王雞文》,討伐英王的鬥雞,以此為雍王助興。

不曾料到,此文輾轉傳到皇帝手中,聖顏不悅,讀畢則怒而歎道:“歪才,歪才!二王鬥雞,王勃身為博士,不進行勸誡,反倒作檄文,有意虛構,誇大事態,此人應立即逐出王府。”

李治認為此篇意在挑撥離間,欽命將他逐出長安,今兒就是其在李賢身邊的伺候的最後一。原本以為,憑著自己的才情和苦心經營打通的仕途就要毀於一旦,可沒有想到竟然有峰回路轉的可能。

“殿下,陛下已經下旨了,這,這能行嗎?”

王勃一臉難色,他既為自己的仕途擔心,也為雍王擔心,畢竟木已成舟,殿下要用什麼借口,留下自己呢!

“這就不用你管了!記住一點,以後要收一收身上酸氣,最起碼不要在外麵顯露出來。”

撂下這麼一句話,李賢緊了緊身上的大氅,返身向西側的望京門走去。既來之,則安之,來都來了,早晚不都是要麵對的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