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樓三響,百官進殿。
含元殿內有十六跟鎏金盤龍柱子,都掛著明黃簾,靠近殿門的一大片空地是給百官站的,前方是往上的四級階梯,第一級站了維持秩序的金吾衛,第二級和第三級的兩邊都掛了珠簾,太後一般在第三級台階上垂簾聽政,最高處則是一把空蕩蕩的龍椅。
殿門大開,走在前方的是三位宰相,跟著的便是六部尚書,都穿著正二品的紫袍官服,配著金玉腰帶,腰側掛著魚袋,隨著步伐輕輕搖晃。
後方的文武百官就跟著這九個人進入大殿,分列兩旁,各自站定,雖然沒有明確的規定,但文官之首是宰相,武將之首是大將軍,勳貴獨列,這些便是潛移默化的規矩。
大唐實行三省六部製,三省分別是中書省,尚書省,門下省,三高官官都是宰相。因為沒有李世民,所以尚書令還是有人擔任的,加上中書省的中書令,門下省的侍中,三位宰相把持了帝國的最高權力,同時也因為是三人分權所以不會出現一言以決的情況。
三位宰相站到百官之首,安靜等待著朝會開始,監察禦史轉入大殿一級階梯下督查百官,武將那一列有些吵鬧,但也很快就安靜下來。
百官一同看向往日垂簾聽政的太後方向,珠簾後一道人影安然端坐,必然便是太後,一位身穿紫袍,手拿拂塵的公公得了太後吩咐,轉過珠簾站在了第二級台階上。
他的嗓子有些尖:“朝會開始,百官覲見!”
三位宰相之首的中書令盧何默默出列,站在了中央,帶領百官向空置的龍椅行禮:“參見陛下。”
唐代不行跪禮,官員的地位得到了提升,所以眾官員隻是打了個稽首。
行禮完畢,眾官員又轉向垂簾聽政的太後:“參見太後。”
太後平靜的聲音響起:“平身,開始議事吧。”
這一套流程早就走了千百遍了,盧何直起身子,帶領百官開始議事。
朝會有條不紊的開始進行,不時有官員出列奏事,百官討論,三高官官拍板,然後請示太後,太後點頭同意之後開始進行下一項。
上到東南稅賦他國外交這樣的大事,小到禦史彈劾某個官員衣冠不整,大唐的中心就這樣開始了一天的忙碌。
一項項事情要麼通過要麼否決,這些決策便會從這個朝會開始散發出去,影響整個大唐的運轉。
文官們熱情議事,對麵的武將們有些已經開始打起了哈欠。
這也沒辦法,治國理政從來都是文官們比較在行,至於武將,一幫提刀子的貨色,大字不識幾個,除非是軍事問題,不然大部分朝會他們都是來充數的。
大唐上朝每月初一一次大朝會,那時候在京九品以上的官員都得來參加,而平時的普通朝會,就隻有五品以上的大員需要參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