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這個時期電視機在台灣已經普及,個人年觀影率迅速下降。人們看電影的次數少了,難得出來一回,自然要挑好看的。這個時候新藝城成立,香港電影好片無數,人們當然要選更好看的香港片。
中小公司由於缺乏自己的發行渠道,國片院線又有包底製度,麵對港片的衝擊,片主喪失信心,寧可冷凍片庫,這造威台灣多獨立製片公司關門。
另外,當局對於電影的政策也是台灣電影沒落的重要原因。國民黨當局從來沒把電影當成是一種產業來看,力年代台灣的電影政策以文宣教化為主,將電影視為一般娛樂,放棄了提升產業的最好機會。而民間影業又服膺台灣中小企業的精神,以自我創業為尚,並以短線圖利為謀,缺乏遠見,無論在生產規模、人才與技術培養尚均用力不足。
反之,香港的國語片在邵氏與電懋的帶領下,走向大片廠製度。除了積極設置片廠、建立院線、籌拍高成本電影、成立訓練班、發行雜誌、建立宣傳行銷管道、鞏固香港市場外,並積極進供台灣、東南亞市場,以更高的獲利來進行再投資,進入完全的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產模式。兩地的電影實力更是差距擴大。香港明星製度的建立、片廠製度的興起、院線經營的策略、海外市場的合作經營產銷、電視與電影的互補、市場的自由競爭乃至專業經理作風的獨立製作人製度興起,使香港電影在刃年代順利提升轉型,並日漸壯盛。
而台灣則視電影為政治而非文化經濟工業,以文宣為尚、壓抑市場機能,不事投資建設、堅守中小企業短線圖利作風,輕視電影產業,放任工業受電視打擊等,因此台灣也就在刃年代末的競爭下被淘汰。
另外,像什麼錄像帶衝擊、電影稅金製度檢查嚴格等等,都是台灣電影沒落的原因。
回到家裏,林清霞看到王梓鈞悶悶不樂,跑過來抱著他笑問:“怎麼了?你好像不開心啊。”
“沒什麼,我去書房想點事情,先別來打擾我。”王梓鈞甩了甩頭,對林清霞笑了笑,上樓走進書房。
無論是抬高電影製作門檻,還走向梅長齡那樣扶持新人,都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
最有效的,還是改變自身。
好萊塢之所以能成為好萊塢,其電影能傾銷全世界,靠的是兩樣法寶一一片場製度和第二次世界大戰!
王梓鈞沒有世界大戰來幫忙,那就隻有靠片場製度了。
幾個小時,王梓鈞就坐在書房思考,結合前世今生的所知所聞,開始勾畫著王氏電影公司的前景。從沒有哪一次,王梓鈞如此深入的思考過。
終於,王梓鈞推開窗戶,攤開一張白紙,寫下四個大標題一一大片場經營、流水線作業、明星製度、類型電影。
大片場經營代表競爭力,流水線作業代表持久穩定的創作力,明星製度則能吸引關注度,類型電影則是為了消除盲目跟風。這些都是好萊塢成功經驗的精華,無數美國電影公司破產後得來的結論。王梓鈞可以照搬過來,但必須同自己的實際情況結合。
林清霞將房門推開一條縫,見王梓鈞正趴在桌上刷刷地寫著什麼,歎了口氣,便輕輕地將門關上。
等到王梓鈞伸個懶腰站起來,窗外的天色已經發白,他橫過手表一看,卻已經早上六點多了。
王梓鈞小心地將桌上的二十多頁稿紙收起來放好,這是他一整夜的成果,有了這份規劃書,王氏電影公司將走出小打小鬧的階段。
甚至就算台灣其他電影公司全部倒閉,王氏電影如果能按照規劃一步步走下去,加上有王梓鈞這個b幾在,就永遠不會倒閉。
王梓鈞捂著已經餓得咕咕直叫的肚子下樓,卻見林清霞正靠在客廳的沙發上睡覺。聽到王梓鈞的腳步聲,林清霞迷迷糊糊地睜開眼睛,然後走進廚房端出飯菜。
“你等了一晚上?”王梓鈞發現這些飯菜都是熱的,感動地抱著她。
“快去洗漱一下。”林清霞打了個哈欠,說道,“不知不覺就睡著了,我去補一補唉,老人過世了,後輩還鬧哪門子矛盾?
為什麼世界上還會有這種兒子?生前將老父親的錢占得精光,父親得了老年癡呆,扔在一邊任其自生自滅,就每天端幾碗飯過去,老人死了又到處亂講別人不是,吹噓自己多麼孝順!
我那個舅舅啊,真是個極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