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困境與機遇】(2 / 3)

但自從王樟鈞和邸麗君他們組成樂隊,造成了瘋狂轟動後,又在法國戛納電影節上大出風頭,一時間似乎也成了國際導演。

於是乎,那些正愁沒新聞的媒體突然找到了話題,時不時地就拿王粹鈞和李小龍來對比一下,隱隱地還有將台灣與香港比一樣。

在這比較中,香港人得到了優越盛,而媒體則得到了銷量。

這根本就不是比較,王粹鈞純粹被當成香港人吹捧李小龍的墊腳石。

就在兩人新片上映的前幾天,不少媒體討論得議論紛紛,他們大都認為李小龍會獲勝。首日的票房一公布,媒體歡呼雀躍,果然還是我們香港的電影厲害。

與大眾的觀念相左,影評人那邊則是一致力挺王樟鈞,紛紛稱讚王粹鈞是一個用心的電影人。

著名影評人拍生在邵氏旗下的電影雜誌《南國電影》中撰文寫道:“《龍爭虎鬥》我去午夜場看過,裏麵充斥著暴力和完全是為了賺取票房而拍攝的快餐商業片,沒有任何的價值……”

《南國電影》是邵氏的宣傳雜誌,自然要對敵人嘉禾的當家影片大力抨擊,而《酒幹倘賣無》就成了一件有力武器,文中繼續寫道,“而王榨鈞導演的《酒幹倘賣無》,就極具人文關懷,情節感人、催人淚下,兼顧了文藝性與可看性…”

《南國電影》免妻地幫王粹鈞做宣傳,目的就是想把人從上映《龍爭虎鬥》的電影院裏忽悠出來,純粹是損人不利己。可見邵氏與嘉禾之間的鬥爭已經到了白熱化的地步。

王樟鈞的公司一年在香港也就上映幾部電影而已,對香港電影公司的衝擊不大可嘉禾和邵氏平時的垃圾片無數相互之間的票房爭奪可謂慘烈。

看到《南國電影》發難,嘉禾旗下的《嘉禾電影》也閑不住.開始極力地吹捧李小龍在國際上的地位,還有影片

的大投資.精良畫麵與鏡頭。又暗諷邵氐的人是十龜午.就會拍點垃圾片,連拍電影用的黃魚菜肴都是塑料做的,邵逸夫就是個坑爹的葛朗台,根本不懂得欣賞商業大片。

且不論嘉禾與邵氏之間輯明爭暗鬥亦舒則是語出驚人,在《明報》影視版上寫道:“對於我來說,《猛龍過江》隻能算一部好看的商業片,而《酒幹倘賣無》中對於金錢、生活、情感的討論才是真正適合股災創傷下的香港。我敢保證,如果僅比較香港票房,《酒幹倘賣無》會取得最後的勝利,因為目前香港人的生活狀態,需要的不是熱血殺戮來釋放壓力,而是要用情感來為自己療傷。”

亦舒寫作小說時非常理性但做評論和做人卻是非常情緒化.許多人看了她的影片都啞然失笑,覺得這位大小姐又在滿嘴放炮了。

要知道香港電影與台灣電影最大的區別,那就是一個是市井電影文化與精英電影文化。加上《酒幹倘賣無》拍的是台灣的事情,因此此片在台灣能完勝李小龍或許大家會承認,但在香港絕對是看動作片的居多,至於文藝片,見鬼去吧。

老百姓進電影院就是圖個樂子,誰願意動腦筋傷感情去琢磨文藝片?亦舒是個矯情的文化人,是個美女作家,她喜歡的東西非常小資與高雅,以及度人,認為普通平民也跟她看法一樣,純粹是滑天下之大稽。

然而.接下來兩周的情況卻讓許多人摸不著頭腦,《龍爭虎鬥》在連續一周爆滿後,單日票房開始回落,而《酒幹倘賣無》的上座率卻在一點一點、非常緩慢地穩步上升,直到上映兩周以後,居然開始爆滿,不得不增加上映影院。

隨著觀影人數越來越多,香港的街頭,人們開始唱起了蹙腳的閩南腔“酒幹倘賣無,“談論著電影的女主角林請霞,而蕭麗珠的電影原聲唱片也開始大賣。

媒體跟隨形勢.也紛紛加大對《酒幹倘賣無》的報道。一時間,《酒幹倘賣無》完全壓過了《龍爭虎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