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困境與機遇】(1 / 3)

相比於麗的電視“月份停播調整.佳視成它的並息還真沒巍硬以關注,畢竟普通人對正在籌建中的佳視沒有任何印象。

倒是王樟鈞化解《文彙報》記者詰難的新聞,讓一些喜歡看報海談的人多了些茶餘飯後的談資。

真正感到壓力的,非邵逸夫莫屬。嘉禾的異軍突起,已經讓已經瓜分了邵氏的一部分市場,現在突然又增加兩家無線電視台,打破了他在電視界的壟斷,這是在割他的肉啊。

1973年7月26日.就在邵逸夫思索著“應敵之策”時,李小龍的《龍爭虎鬥》與王樟鈞的《酒幹倘賣無》同時上映。

不得不香港李小龍的鐵杆粉絲要遠遠多於王樟鈞。許多平時說自己喜歡王樟鈞的人,此刻也集體叛變了,紛紛跑進放映《龍爭虎鬥》的電影院。

此時《酒幹倘賣無》在台灣已經上映大半個月,無論是影評人的口碑還是票房的數量.都是全線飄紅。在文藝氣息濃重的台灣電影界.一些影評人甚至稱其為近二十年最富有人文關懷與社會貴任心的華語電影。

而在香港呢?

王樟鈞徹底傻眼了,隻有百來家電影院,平均上座率居然隻有六七成,這可是上映首日啊。

李小龍那邊稍微好點,勉強可以滿座,擔嘉禾本土作戰,上映的畫布遠多於王樟鈞的影片。可以說,上映首日的票房李小龍是完勝王樟鈞。

第一天放映結束,《龍爭虎鬥》首日票房,好萬港元而《酒幹倘賣無》隻有可憐的臼萬元直接差了一倍。

王樟鈞和林清霞在李小龍家喝著咖啡,接到電影院反饋來的信息,苦笑著看向李小龍。

李小龍也不輕鬆,他的電影雖然首日爆滿,但據現場返回的情況來看,那是遠不及《猛龍過江》火爆,排隊購票的人少大半。

這就有冉題了啊。

《龍爭虎鬥》無論是畫麵還是情節都遠超《猛龍過江》,但現在電影院現場的反應卻比《猛龍過江》冷淡得多。

曆史上《猛龍過江》的香港票房是湯萬港幣,而各方麵都比《猛龍過江》優秀的《龍爭虎鬥》卻隻有勁萬這其中還沒有算電影票漲價的問題,不然會更加難看。

“媽的,股災害死人啊。”王粹鈞隨口罵道。

李小龍也有些無奈,票房冷淡對任何一個電影人來說都是不小的打擊,雖然這並不是電影本身的問題。

“我的也一樣,我們之間的打賭也算了吧,這樣比著沒什麼意思。”李小龍說。

王樟鈞翻了翻白眼,對李小龍來說,香港這點票房自然沒什麼意思

《龍爭虎鬥》的全球票房可是飛億,而且還是美元啊。同時李小龍憑借此片在歐美徹底掀起了功夫熱潮,成為名副其實的國際巨星,將功夫一詞寫入英文詞典,隻是那時李小龍已經死了。

可是由於王樟鈞的插手,李小龍此時還活得好好的。王樟鈞非常期待想看看李小龍最終會走到哪一步。

從死亡線上搶救回來的李小龍,這次算是吸取了教訓,將新片的時間都延後了,現在就在家休閑、散步、打坐,每天隻進行很簡單的鍛煉,試圖調整其錯亂的生理係統,同時也領悟武術精神上的突破。

《龍爭虎鬥》在香港比美國先上映半個月,堪堪滿座的票房反應,讓鄒文懷有些心寒,不得不花錢加強宣傳力度。

可惜.《龍爭虎鬥》的宣傳其實已經做到了極致,加大宣傳的效果並不明顯,票房跟去年比更是冷淡了許多。毫無辦法的鄒文懷也隻能寄希望與美國那邊了,隻是那邊的票房分成他拿得並不多。

第二天各大娛樂雜誌和報紙都對兩部電影的情況做了報道.許多報紙都是以李小龍戰勝王樟鈞為標題,以此為賣點來吸引觀眾。

李小龍以《猛龍過江》成為國際影星,一直是香港人的驕傲.在此之前似乎在亞洲都是獨孤求敗,根本沒有媒體拿王樟鈞和他比。因為王樟鈞還沒有資格和李小龍相提並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