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家常夫妻的寒暄與問候,看著平常,但在西門慶與其他妻妾見麵時,是很少出現的,所以,細細體會,便能感覺到那種十分珍貴的恩愛與相守。我們再看李瓶兒死後,西門慶居然親手操辦李瓶兒的喪事,正妻吳月娘連插句話的機會都不曾有。西門慶讓溫秀才給李瓶兒寫孝帖,讓寫“荊婦奄逝”,全以正妻待之,直到應伯爵勸了一回,說“見有如今吳家嫂子在正室,如何使得?這一出去,不被人議論!就是吳大哥,心內也不自在。”這才作罷。可見,那時在西門慶心裏,李瓶兒己經居在了正妻的位置,隻差一個形式而已。
當然,西門慶對李瓶兒從進門時的鞭打,到之後的寵愛,再到最後的恩愛。主要是李瓶兒生下了他得以傳宗接代的唯一的兒子官哥兒。但李瓶兒開始一心向善的表現同樣是重要因素。至於常常被人津津樂道的李瓶兒帶給西門慶的那筆巨額財產,或者有點兒作用,但並不很重要。西門慶固然貪財,但李瓶兒的主要資產,在她嫁給西門慶之前,早己經到了西門慶的手裏。西門慶就算不娶她,那些財產也是西門慶的,回不到李瓶兒手裏。西門慶娶李瓶兒的時候,她己經沒多少資產了。這一點,我們必須清楚。
我們再聯係,作者在第一回就強調的,這本書是要寫一個“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以及“酒色財氣”傷人的故事。
由此,我們會發現,作者寫李瓶兒後來得到西門慶的恩愛,其實是尊從“善有善報”,這一點在創作。作者寫李瓶兒後來被潘金蓮間接害死,是尊從“惡有惡報”來創作的。李瓶兒前半生展現的惡,讓她走向死亡;李瓶兒後半生展現的善,讓她得到了西門慶的恩愛。作者這種在同一個人身上,既肯定善的一麵,又肯定惡的一麵的創作方法,是非常難能可貴的!更難能可貴的是,作者並不是簡單的在寫“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而是緊密接合著“酒色財氣”對人的傷害來寫。所以,李瓶兒既是死於“惡有惡報”,又是死於貪色,也死於跟潘金蓮鬥氣。
綜合以上可知。
其一,李瓶兒得到西門慶寵愛,主要的原因,不是容貌,不是錢財,而是難能可貴的棄惡從善和她為西門慶生下傳宗接代的兒子。
其二,李瓶兒之死,是她生前作惡的結果,也是她對風月的貪欲,以及與人鬥氣的結果。
其三,李瓶兒進西門府後性格的轉變,一方麵對於進一步表現潘金蓮的惡毒,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另一方麵展現了一向冷血的西門慶,內心僅存的那一點兒難得的溫情和善良,起到了深挖人物性格的作用。有利於揭示人性的複雜多變。
其四,李瓶兒作為最後一個被娶進西門府的妾,就像最後一個投進西門府這池湖水的一顆石子。對於挖掘西門府眾多人物性格,起到了誘導作用,讓他們的性格展現的更加充分。
其五,作為最後一個進西門府,生下西門公子,又在兒子死後,最先死去的妻室。李瓶兒對全書來說,起著承前啟後的分水嶺的作用。從她進入西門府開始,整個作品進入高潮部分,西門慶這個主角也步入人生的輝煌。李瓶兒死後,西門府開始漸漸走向解體,不久,西門慶也在惡貫滿盈中死去。從這一點看,她起著預示作用。
正因為她的形象如此重要,所以作者才把她的名字放在了書名中間的位置。
(本篇完,請接著看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