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7章:李瓶兒之死(3 / 3)

而在她生了兒子,得到西門慶明顯的偏寵之後,她對西門慶更是回報了死心塌地的癡情。並且,整個人也變得更加溫柔和體貼;對別人,總是表現出十分可貴的息事寧人的謙讓,以減少西門慶的煩惱;並且,讓自己漸漸以為對西門慶最忠貞不二的家人。

期間,盡管妻妾成群的西門慶也常常冷落她,但她始終都不跟西門慶計較。

正是因為李瓶兒對西門慶有著如此的癡愛之情,才使她在自己性命難保的時候對西門慶難舍難分,悲哀欲絕,才使她念念不忘的去關照西門慶那些公事、家事、自身,甚至後代的諸事。

所以,我們完全有理由說,李瓶兒對西門慶的愛,是金瓶梅這本書裏最真摯的愛!

再次,是通過表現李瓶兒對眾人的善良與厚道,來進一步展示她的人格。

比如,在臨終前的頭一天晚上,李瓶兒在與全家人都告了別之後。她又特意給平時來往相好的王姑子、吳銀兒都留下了衣物首飾和銀兩。

還比如,李瓶兒對長期跟隨她的老女仆馮媽媽,奶子如意兒,丫頭迎春、繡春等,更是作了詳細而又周到的安排。不僅對她們各人的將來一一作了指點,而且還給了每人一份豐厚的紀念品;最後,更是分別懇求西門慶與吳月娘,要他們今後多關照她們這些人。

再比如,李瓶兒那幾位往日對她百般嫉妒,漠不關心的各房姊妹,也都與她們“留下了幾句姐妹仁義之言”。

最後,李瓶兒還沒忘了悄悄關照已經懷孕了的吳月娘:“娘到明日好生看養著,與他爹做個根蒂兒,休要似奴粗心,吃人家暗算了。”這讓西門慶感動的大放悲聲,使丫環們傷心地悲泣不已。

看李瓶兒的故事,給讀者最大的感受就是,她在嫁給西門慶之前跟她嫁給西門慶之後,在性格上的巨大反差。這種反差,初看,讓人感覺很突兀,但作者通過李瓶兒臨死時的這部分描寫,對這種反差做了一個詳細的解說:是因為當她身受別人凶狠、陰險的摧殘時,她更感覺到了善良厚道的可貴。所以,平時無論是對待下人,還是對待眾姊妹,或者是對待受女兒欺侮的潘姥姥;她都以善良、寬厚、仁義的態度對待。

正是如此,所以我們說,隨著李瓶兒對自己以前生活悔恨意識的產生,她原來與花子虛、與蔣竹山生活時的凶狠潑辣才不見了。

可以說,李瓶兒的反省和知錯能改,是成功的!到最後,不說全家的女人和小廝,就是西門慶這個重色甚於重德的人物,也念念不忘她的“仁義”和“好性兒”。

當一個人麵臨生死關頭的時候,他的處世態度最能表現他的本來麵目,最能表現他的本質特征。《金瓶梅》的作者正是抓住李瓶兒這一生命的最後時光,集中刻劃她的性格和形象的。李瓶兒以她的善良厚道,依依癡情以及深深的悔悟,為我們奏出了一曲感人的生命悲歌。

總之,李瓶兒臨死前的這段描寫,一波幾折,從多個角度去展現她的所作所為,對李瓶兒這個人物性格的展示,是全麵而又豐富的,讓我們對李瓶兒嫁給西門慶之前和之後,在性格上的反差有了一個更深入的理解和認識。可以說,李瓶兒的人生雖然短暫,她的身上也存在過眾多的缺點和毛病,曾經還是一個心狠無情的妻子,但她能在之後的人生中不斷的反省,並身體力行的真心改過,最後,散發出她人性中的光輝。不論對我們的人生,還是對人生的認識,都有一定的啟發。很值得我們細細品讀。

縱觀李瓶兒的一生,作者如此安排她的人生,顯然是把李瓶兒的形象,按照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思想進行塑造的,是把她作為一個改過自新的人物典型加以表現的,有勸人向善的主觀意願,帶有一定的道德說教的味道。但作者的創作又始終秉承著現實主義的手法,在客觀上衝淡了這種道德說教的意味。同時,作者將李瓶兒的藝術形象,從作惡,改為從善,就與潘金蓮這個從始至終都作惡的形象作了區分,既避免了人物形象的類同,又對襯托西門慶家裏其他妻妾的形象,起到了參照物,或者說是鏡子的作用。這樣,也把李瓶兒塑造成了一個相對獨立,個性鮮明的人物典型。

(本篇完,請接著看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