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六六章 惜名勝命 悍不畏死(2 / 2)

姚西寒心如明鏡一般將聶可政的招式看得清清楚,知道他這一劍之威足以將曾舒雨在內的五人碾成齏粉,而更令他心生警兆的是聶可政隱藏在這驚天一劍之下的後招--劍為百兵之王,往往任何一招劍法都是單手持劍,出招之時借助內力的配合使威力倍增,達到預期的效果,而單手持劍也可以最大限度的延伸臂展、縮短與敵人間的距離,爭取在最短時間內擊中對手。可聶可政這一劍出手卻是雙手持劍,右手握劍柄,左手虛覆在右手之上,隱然間透出微弱的真氣流動,顯然他在剛剛一招內力較量後已經知道與自己之間的差距,所以不單借助慣用的長劍增加攻擊的效果,同時也做好了在自己抵禦他這氣貫長虹的一劍後,氣勢與功力都是最為低弱的瞬間發出更為致命的第三招的準備。

由此可見盛名之下無虛士,這聶可政瞬息間對敵我強弱做出的判斷和臨敵交手之時心思之細密都是上上之才,其才智絕非如同他外表所顯露的一般粗獷,無怪乎他能成為武林中年青一輩受人矚目的高手。若非自己自幼修習的上古玄門心法最是修心,使得自己對世間萬物的感應超越常人數倍,根本無法察覺對方這鬼神莫測的攻擊手法。誠然,自己亦可以完全高過他的內力修為強行阻止他任何招式的發出,但那樣一來聶可政必然要受內傷,這絕對是他原本的初衷裏不想發生的事。

電光火石間姚西寒已經做出最為清晰的判斷,隻見他身形一動,快如鬼魅一般的身法在身後虛影未曾消失之前突然出現在聶可政與曾舒雨之間,背後青布包裹的成名兵刃“問心尺”隨之彈出,攜著他強勁的內力旋轉著迎上聶可政手中三尺長劍,而雙掌則虛置胸前蓄勢待發,隨時準備接下聶可政的第三招。姚西寒的應變不可謂不快,應對之法不可謂不穩妥,他內力強於聶可政,故可以不變應萬變從容接下聶可政已然發出的第二招和尚未發出的第三招。隻要他保住曾舒雨不受斷臂之傷,那麼就算還了師父早年欠“鐵劍”曾環的人情,至於與這聶可政的過節自然可以慢慢化解。

然而縱使他已經發覺了聶可政招式之巧妙用心之精巧,但他畢竟沒有和他交過手,所有關於此人的印象都源自江湖傳說和本門弟子的資料總結,先入為主的認定這被人稱為“白虹貫日”的黑道俊傑但凡與人交手,定會一往無前不死不休。而且他始終懷著不肯傷到他之心,隻求自保且保住曾舒雨而不求傷人,所以當聶可政已然劈出的雷霆萬鈞的一劍生生收回,然後又變豎劈為橫切掃向他胸前之時他立刻便知道自己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低估了聶可政斬斷曾舒雨一條手臂的決心。

聶可政先前揮出的一劍絕對是用了九成以上的功力,餘下的不足一成則是被他認為是要發出第三招。可任他再如何智比天高慧深若海,也絕想不到聶可政會強行收回已然發出的一劍,由攻擊曾舒雨變為掃向他,要知道任何一個武者在發招之時都是通過內力由丹田而出後在經脈之中運行,聶可政剛剛揮出那一劍自然也遵循這個顛撲不破的千古至理,在他攻擊之時內力源源不斷的湧向手中長劍,可他竟然中途生生撤回已然發出的內力,在自身受內力反噬必然受嚴重內傷的同時也使得他迎上去的“問心尺”擊空,而在這電光火石的瞬間聶可政的長劍竟然掃向自己的雙手,出於人類應對危險的本能他立刻右手化掌為指點在長劍劍身之上。

聶可政在姚西寒指尖點中長劍之時忽然大手一鬆任由長劍被點飛,隨即身體一滑,空閑的左手化為手刀用僅存的不足一成的內力劈向曾舒雨左肩。

姚西寒已然知道中計,但他武功之高明亦是超出聶可政之料,隻見他如同腦後長眼一般左手反向拍向聶可政肩背,這亦是圍魏救趙之計,按照常理推斷聶可政如果不收掌後撤即便能斬下曾舒雨的一條手臂,自己也會受重傷。他本就因強行收回已然吐出的內力而受內力反噬的重傷,若再遭受他一掌,那麼死生難料,所以他必將放棄攻擊曾舒雨而自保。但聶可政居然完全無視拍向自己肩背的一掌,手刀毫無停滯的斬了下去。

Tip:移动端、PC端使用同一网址,自动适应,极致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