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科普章,之前甚至發到正文裏了,但罵聲一片,說我水文,於是重新發布到作品相關。
有興趣的老哥們,可以隨便看看。
什麼是彙率?
總共就三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大英帝國時期。
17世紀,英國靠著殖民經濟與海上貿易,成為世界頭號強國,英鎊成為了世界貨幣,這時期確定了金本位製。
9.1英鎊=1克黃金。
世界各國,都盯住英鎊來計算彙率。
比如民國時期,10塊大洋,就等於1塊英鎊。
瞄準一種貨幣的,叫做固定彙率製度,也叫盯住彙率製度,盯住英鎊。
可最大的問題來了……
印鈔機在女王手裏。
她遵守信用還好,不遵守信用怎麼辦?它的貨幣可以購買到全世界的東西,她隻要瘋狂印鈔,豈不是全球都被買下了?
所以金本位的意義體現在這兒——
當時女王承諾,國庫裏有多少黃金,她就印多少貨幣,全球的任意國家,任何私人,都可以拿著英鎊,到大英帝國銀行兌換等額黃金。
將英鎊和黃金掛鉤。
一波反向操作,世界各國,想要我的貨幣?就請你們努力挖礦,將每年的黃金運過來,我給你英鎊。
掌握了貨幣主權,就相當於開了一家世界銀行。
隻需要開動印鈔機,就可以收割全球的財富,全球的黃金。
躺著都能掙錢。
通過這一番騷操作,大英帝國強盛無比。
最鼎盛時,它的殖民地占據全球總麵積的1/4,大肆開展種植園經濟,非洲的可可咖啡,印度的香料棉花,斯裏蘭卡的橡膠,華夏的絲綢陶瓷,美洲的小麥糧食,澳洲的鐵礦煤炭,都源源不斷的運回英國。
依靠第一次工業革命,蒸汽機的發展,火車輪船的應用,大肆收割全球財富。
國際貿易,這個概念正式提出,蓬勃發展。
這一時期的英國,經濟空前強盛,倫敦成為國際貿易中心,金融中心。
把整個歐洲都帶動起來。
紛紛擺脫農業國家,向工業國家過渡。
也構建起了,以英國為首的國際秩序。
可問題來了……
主權國強盛,守信用,一切都很不錯,秩序井然。
可這個主權國,開始耍無賴怎麼辦?
印鈔機在她手裏。
她要是開動馬力,亂印鈔票怎麼辦?
發展到18世紀,歐洲各國都已經發展起來,已經不是英國人一家獨大了,發展為歐洲列強。
這幾大列強終於爆發戰爭,搞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打到最後,英國贏了。
可贏下這場戰爭的代價是什麼?
開動核印鈔機,瘋狂印鈔,英鎊貶值了整整一倍,耗光所有殖民地財富,還耗光了所有的黃金儲備,從全球最大債權國,變成淨負債國。
英鎊,從主權貨幣跌落神壇。
而英鎊貶值的後果是什麼?
各殖民地國家,各大貿易加盟國,哭了,100噸黃金的英鎊變成50噸,官方規定的貶值1倍,實際上貶值10倍都不止,100噸黃金變成10噸,還特麼取不出來,賴賬,欠著?
這不鬧著玩兒麼?
尤其是殖民國家,開始紛紛動搖了。
幾十年辛苦的國家財富,我沒幹什麼啊,你們打仗幹我什麼事?無辜躺槍。
而黃金呢?
流到哪兒去了?
流到米國去了。
這一時期,米國在大洋彼岸蓬勃發展,作為英法俄三國同盟的基礎供應國,米國輸出了大量的武器,物資,補給,整個歐洲的黃金儲備,至少有一半以上,掉進了米國人的口袋。
一戰之前,米國人,欠英國30億美元。
一戰之後,英國人,在付出了30億美元黃金儲備之後,倒欠米國人47億美元。
僅從英國這兒,米國就收獲了百億美元。
這可是1920年。
一個國家的流通財富,也不過如此了。
這還僅僅是英國,再加上法國,沙皇俄國,甚至徳國,米國人兩邊賣裝備,成為了全球頭號軍火販子,大肆搜刮歐洲財富。
一戰結束之後,米國擁有了全球黃金儲備的40%。
二戰之後,這個數字,變成了駭人聽聞的75%,還是以上。
幾乎全世界的黃金,都通過戰爭機製,流進了米國人的口袋。
華盛頓取代倫敦。
成為了世界貿易中心,金融中心。
1944年7月,距離二戰結束兩個月前,美元就正式登基了,全球44個國家,在米國的第一高峰華盛頓山,布雷頓森林公園召開會議,構建起布雷頓森林體係,宣布1美元等於0.88克黃金。
其餘的43個參加國,紛紛盯住美元,形成固定彙率。
仍然是金本位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