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九章風雨聽蘆(2 / 2)

所以,並不是每一件事情都能得償所願,總會有一些事情,盡管做了各種努力,依然可望而不及,隻能遠遠地看著它而無法到達!”

宋檀兒乘舟行在疏雨中,迎著薄涼的秋雨,感覺心情安適,拋卻世俗,遊覽於山水之間,很是灑脫,對陳青牛道:

“青牛,再唱一遍《煙雨行舟》吧!”

陳青牛一邊劃扁舟,一邊用清朗,又帶著一絲溫柔的聲音唱道:

“煙雨入江南,山水如墨染,宛若丹青未幹,提筆然點欲穿,行舟臨秀川,畫鵜推清瀾,繾綣怡然……”

宋檀兒從陳青牛的歌聲中,感到一份愜意的寧靜,聲已入景,竟不知自己已在畫中。

想到了一些隱逸山林,安貧樂道,不求聞達,過著居茅屋,一簞食一瓢飲,知足常樂生活的隱士。

許由,是堯舜時代的賢人道家前身。相傳堯帝要把君位讓給他,他推辭不受,逃於箕山下,農耕而食;堯帝又讓他做九州長官,他到潁水邊洗耳,表示不願聽到這些世俗濁言。後世把許由和與他同時代的隱士巢父,並稱為巢由或巢許,用以指代隱居不仕者。堯、舜禪讓的故事,作為民主思想的最早典範,成為千古美談,許由也因此成為古代隱士中最早名聲顯赫的一位。

伯夷、叔齊是商末孤竹君的兩位王子。相傳孤竹君遺命立三子叔齊為君。孤竹君死後,叔齊讓位給伯夷,伯夷不受;叔齊尊天倫,不願打亂社會規則,也未繼位,哥倆先後出國前往周國考察。周武王伐紂,二人扣馬諫阻。武王滅商後,他們恥食周粟,采薇而食,餓死於首陽山。夷齊“兄弟讓國,扣馬諫伐,恥食周粟,餓死首陽”仁哲大義,是曆代華夏仁人誌士、誠信禮讓、忠於祖國、抱節守誌、清正廉明的典範。

顏回,曹姓,顏氏,名回,字子淵,魯國寧陽人,尊稱複聖顏子,春秋末期魯國思想家,孔門七十二賢之首。顏回十四歲拜孔子為師,終生師事之,是孔子最得意的門生。孔子對顏回稱讚最多,讚其好學仁人。周敬王三十九年去世。曆代文人學士對顏回推尊有加,配享孔子、祀以太牢,追贈兗國公,封為複聖,陪祭於孔廟。顏回的一生,大多為追隨孔子奔走於六國,歸魯後亦未入仕,而是窮居陋巷。

……

她想著這些隱士的一生,覺得他年當與君卜築於此,買繞屋菜園十畝,課仆嫗,植瓜蔬,以供薪水。君畫我繡,以為持酒之需。布衣菜飯,可樂終身,不必作遠遊計也,閑雲野鶴,不為世俗名利所累,超然物外的生活很好。

陳青牛劃著扁舟,載著宋檀兒漸行漸遠,隱入了山水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