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大計(1 / 3)

晚上還有一更。。

——

忘了今是元旦了,祝童鞋們新年快樂。

——

剛在書評區裏看到了好多熟人,諸位童鞋,好久不見了啊!

——

史巨先的直覺很對,隨著了解的深入,荀貞的確不想追捕許仲了。

在接到報案之初,他是有想過將案犯抓捕歸案,以立威信,但隨著對許仲越來越深入的了解,在了解了其為人、了解了其名望後,他的想法也隨之改變了。

為什麼改變?這就要從“穿越”二字起了。

……

穿越到這個時代已有十年,了然身處漢末。

因為“他”有個堂弟叫荀彧,有個堂侄叫荀攸。就算他對曆史再不精通,這兩個名字總是聽過的。

如果,荀彧、荀攸的名字還隻是巧合,那麼,在先後聽了袁紹、夏侯淳、曹操的名字後,確定無疑必是漢末了。

最先聽的是袁紹。

當時在族人的一次聚會上,族中的長輩在堂上品茶評士,議論汝南、潁川兩郡的名士。有人帶著讚賞的語氣誇獎道:“汝南袁紹先服母喪,又行父服,棄官歸家已四五年,閉廬不出。這樣純孝、遵循禮節的年輕人,很少見啊!”

又在去年聽了夏侯惇。

夏侯惇年紀尚,才十四五歲。去年夏,有個人侮辱了他的老師,被他給一刀殺了,由此揚名,名字從他的老家沛國譙縣直傳到數百裏外的潁陰。

又在今年,聽了曹操。

今年六月,朝廷詔公卿舉薦能通經者。亭父黃忠“六月時,朝廷下詔求賢”,講的就是這件事,被舉薦的不但有汝南的那位“袁先生”,也有從洛陽北部尉轉任頓丘縣令的曹操。

除了這幾個人的名字外,陸陸續續的他還聽過許多別的人名,無一例外,都是漢末名人。

……

隻是,雖知身處漢末,但具體哪一年?

隻知道前年改元“光和”,今年是“光和三年”,然而是西元的哪一年?一頭霧水。

可以斷定的是:荀彧、夏侯惇年紀都不大。荀彧尚未弱冠,夏侯惇更,估計“年輕人”袁紹以及“頓丘令”曹操的年齡也不會太大,以此推斷,雖處漢末,離三國亂世大約還得十幾二十年。

穿到這個時代的日子裏,有塊石頭一直壓在他的心頭。

他怕的不是三國亂世,事實上,自知道荀彧、荀攸是“自家親戚”後,他大鬆了一口氣。

荀彧、荀攸,名聲多響,曹操的大謀士,等三國來到,大不了緊跟著他倆就是,不敢想榮華富貴,至少可保住一條命。

他怕的是黃巾起義。

穿越前也讀過些書,知道義軍所過之處的地方慘狀,可千萬不要三國沒到,先在黃巾起義裏丟了性命。而根據種種的蛛絲馬跡,尤其近年,他分明地發現:似乎離黃巾起事不太遠了。

這些年,大範圍的傳染疫病一再爆發。

十年間,下兩度大疫,波及南北,很多的百姓因此破家,甚至一些宗族盡歿。

這其中包括“荀貞”在內。

“荀貞”的父母就是因為感染疫病而相繼病故的,包括“荀貞自己”也是在多年前感染了風寒,一病不起,這才給了“他”趁虛而入的機會。

麵對疫病,人人恐慌,由此導致城、鄉裏信奉太平道的人越來越多。

——太平道,不就是黃巾起義的主力麼?

這個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是什麼?

不是危險,也不是死亡,而是明知有危險卻不知這危險何時來到,如頭頂懸著一柄劍,如履薄冰,如閉目在懸崖邊走路,時時刻刻提心吊膽。

……

他不是沒有想過提醒一下世人。

但一來他人微言輕,二來朝廷裏也不是沒有人看出問題。

三年前,“司徒”楊賜就曾上書子,認為太平道終會成為大患,請求誅殺張角等人,但子沒有理會。——這件事他也是聽族中長輩閑談時起的。

“司徒”,三公之一,的話尚且不管用,何況他一個沒有功名的荀家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