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你還有誰?你手上的血難道還能作假不成?!”
刑警A冷漠的說著,不再留給她多餘的時間。
而是強行帶著她,朝不遠處停放的警車處走去,準備將池田惠帶回警署取調室進行審訊,爭取在四十八小時內送檢。
“不、我沒有!我隻是不小心碰到了而已!”
“老師——”
池田惠拚命求助,而那名男子也在拚命的,想要回應她。
可是站在警戒線前駐守的警員,雙手張開著,像是一堵厚實的牆體般,攔住了他的去路,根本做不了什麼。
“放心,老師一定會幫助你的!如果人真的不是你失手殺死的,就一定不要認罪!”
在警車是駛遠時,男子大聲朝著車輛離去的背影吼道。
看來,他是對法律,有著一定了解的角色。
清楚一旦認罪,在認罪書上簽下自己的名字,那麼翻案的幾率,就異常渺茫了。
尤其還是在這種,種種情況和證據,都不利於池田惠的情況下。
…
回憶結束。
站立在一旁的目暮十三,見課長話音已落,連忙追問道:
“那,後來怎麼樣了?”
他有些迫不及待的,想知曉後續的發展。
雖然心中已有了猜測,卻也想要得到肯定的回答,即便是不盡人意的結局。
“唉……”
鬆本清長聞言,重重的歎了一口氣,回答道:“死了。”
“什麼?!”目暮十三和伊達航一聽,臉上都不約而同的,露出了震驚的表情。
“在被送到拘置所的第二天,就在裏麵自殺了。
沒有人知道,她究竟經曆了什麼。
隻是,那時候在媒體的報道中,她被塑造成了‘畏罪自殺’的形象。
雖然有著令人憐憫的遭遇,但在網絡上,也依然有不少人,對她進行批判。”
鬆本清長解釋著,語氣頗為有些沉重。
世人便是如此。
不是任何人,在任何時候,都能保持絕對的客觀公正。
因為成長環境不同,所接受的教育不同,人自身的行事方式、作風等,自然也有所不同。
正是因為,人與人之間,是截然不同的個體,才會衍生出了“完美受害者”這一假說,以及“受害者有罪論”。
——如果她不XXX,怎麼會發生這樣的事?
說出這樣話來的人,與職業無關。
無論是怎樣的職業中,都存在著這樣的人,隻是恰巧這樣的人,成為了最容易通過公務員考試的“巡警”。
對於警察組織而言,這樣的人,無疑是害蟲。
於是,在池田惠自殺後的第三天,那名巡警的不當言論,被匿名人士爆料在了網上,掀起了軒然大波,引發了不小的社會輿論。
迫於被稱作第四方勢力的“媒體”壓力,警視廳的高層下達了命令,讓搜查一課的成員對案件進行再搜查,務必還原事實真相。
而鬆本清長,恰巧就是再搜查組的搜查員之一。
在案件再搜查的過程中,鬆本清長發現了池田惠,可能的確不是凶手的事實。
因為,在被視作“凶器”的石塊上,並采集到池田惠的指紋。
也就是說,或許正如池田惠本人,當時所辯解的那樣,真的隻是那個人,自己不小心磕在石塊上,導致的當場身亡。
而池田惠,或許在發現對方一動不動後,頓時便嚇住了,便連忙過去查看。
於是,手不小心碰到了地上的血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