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對於馬克思的《手稿》,不論是閱讀與解讀,都是思維與研究的登山之路,甚至比登山還要難,因為不論是哪座高山,人都可以登上它的絕頂,惟有這座理論高峰,還沒有一個人宣稱對它攀登已經達於它的峰頂。我在這本解讀的書中,也隻能是在高山仰止之中,在山間不斷拾取的一些見解和認識,今天雖積累了一本子,並且都是立章有所依據,但也遠不能達於馬克思《手稿》美學的廣泛深刻的體係高度所在,充其量隻能算是解讀《手稿》的一本“手稿”而已。

1960年夏天在北京參加全國第三次文代大會,會上買到一本《馬克思恩格斯論藝術》第一卷,其中有《手稿》的許多摘錄,這時我才在《手稿》的片斷節錄本中接觸了《手稿》的美學,當時即被其精辟的理論緊緊地抓住。後來讀到了《手稿》全文文本,也讀了一些別人的論析,感到這本書雖非專屬美學之作,但其中的美學思想卻非常博大精深,如能專門進行攻研,定會大增自己的美學智慧。因此,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尤其是近20年的時間裏,我在這方麵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差不多每年都在這個主題下寫著專題的論文,並為碩士生和博士生開了“《手稿》美學研究”的專題課。本書中有8章就是在聽課的學生許寧和閆麗傑的錄音中整理出來的,她們的幫助,有力地促進了這本書的範圍的擴展和規模的形成。

現在我仍為研究生開著這門課。我感覺學習《手稿》可以開發人的多方麵的智慧,尤其是在哲學、美學、思維學方麵的意義更大。現在在書店中很少能看到馬克思主義的原著,要找一本《手稿》也很難。為此,我把《手稿》的有關部分加以摘錄,並同時對段落中的有關詞語在文中摘出,單獨排印於邊頁之上,以作為閱讀提示,和作為對關鍵詞的索引。

本書中的許多章目,作為論文曾在《吉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輯刊》、《東疆學刊》、《渤海大學學報》、《吉首大學學報》、《遼寧師範大學學報》、《遼寧大學學報》、複旦大學《美學與藝術評論》上發表過。這些刊物都是我走向這座理論高山過程中絕對少不了的停息站。今天重理這些文字時,雖然早已時過境遷,但記憶是深刻的,所以總忘不了那些熟悉的編輯朋友的支持與幫助。對於這些朋友特別表示感謝。

這本書作為遼大“211工程”的子項目,得到了基金的資助,遼大出版社的領導和責編董晉騫同誌也給了極大的幫助。對此也特表感謝。

王向峰

2003年6月14日

於遼寧大學望雲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