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家福》與新生代作家的“柔性解構”(2 / 2)

此外,《全家福》雖然在情節的處理上還有不盡如人意之處,比如幾個男主人公的死亡均顯得過於匆忙和突兀,而父親的癱瘓以及劉軍母親的發瘋也缺乏足夠的說服力,但是劉建東作為一個年輕小說家在敘事上的非凡才華卻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小說以徐靜的童年視角敘述故事,以舒緩、抒情的語調展現整個家庭幾十年間的愛恨情仇,既沒有什麼外在的情節線索,也沒有貫穿的矛盾衝突,全靠對日常生活畫麵和生活細節的捕捉來結構故事,塑造人物,其難度可想而知。但劉建東在這方麵卻表現得從容不迫,遊刃有餘,頗有舉重若輕的味道。作者善於捕捉人物內心的細節,善於賦予代表性意象以豐富的人性內涵和情感內涵,也善於處理“實”和“虛”的關係,這就使得小說中那沒有大波大瀾的生活,不僅不顯平淡,反而充滿了內在的緊張。

比如“皮鞋”的意象、“藥”的意象,以及“父親”的幻象,就都發揮了很好的敘事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