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隱向唐代的前輩詩人學習過,也向同輩詩人學習。他受六朝詩人的影響,六朝詩歌的一般特色是愛情題材較多,形象色彩豔麗,語言風格佻巧、綺麗。他向韓愈學習,如他寫的《韓碑》,以文為詩,意象奇特,酣暢淋漓。
他還向李賀學習。他的一首《謁山》,奇特突出逼近李賀。
從來係日乏長繩,水去雲回恨不勝。欲就麻姑買滄海,一杯春露冷如冰。
題目“謁山”,即拜謁名山之意。那麼詩裏寫了什麼呢?古人有一個大膽的想法,覺得太陽下山,天就黑了,於是就想找一根長的繩子將太陽綁住,不讓太陽走,讓它留下來。如果太陽留下了,時間就不會過去了,人也就不會衰老和死亡,世事就不會變化無端了。這是古人的美好想象。
但李商隱在詩的第一句直接說“從來係日乏長繩”,打破了這個美好設想。他說從古至今,都沒有這樣可以用來係住太陽的繩子!“係日乏長繩”本來就是很無奈很絕望的事情,他添上“從來”二字,加強了語氣,便是堅定的否定,他這樣一說,遺憾的味道就更足了,因為這是無可奈何的事情。但他對自古以來人們美好的願望的否定,不代表他自己對時間的流逝是無動於衷的,他第二句說“水去雲回恨不勝”,他從水去雲回這樣的自然現象那裏生發出了對時間無情流逝的惆悵遺恨。水流走了,再也流不回來了;天上雲湧翻騰,不一會兒也消逝了。
時間的流逝,使古往今來多少英雄豪傑、仁人誌士慷慨悲歌!孔子曾經看著滾滾的流水,頗有感慨地說:“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時間就像流水一樣,每時每刻都在流去,不會倒退,不會停止。李商隱這首詩,也是在吟詠慨歎這樣一個帶有永恒性的宇宙現象,卻極富浪漫主義的奇思異想。
他由水流想到百川最終都彙集於大海,聯想到麻姑三見滄海桑田的傳說。麻姑是神話故事中的女仙,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她經常看見滄海變成桑田,她擔心普通百姓的煙火日子,跟別人閑聊時還提著這個事,說就在她閑聊的這段時間,世上滄海已經三次變成桑田。所以人們認定滄海應該是屬於麻姑的,於是李商隱就大膽想象,“欲就麻姑買滄海”,就是說,他要控製這滄海和桑田的變化,不要世上有滄海桑田的變化,那麼世界上也就沒有盛衰的變化。這想象大膽天真到近乎童話,令人耳目一新。
可惜現實卻是“一杯春露冷如冰”,這一杯像冰一樣寒冷的春露是麻姑給詩人的嗎?是滄海變化而成的嗎?我們不知道,但詩人沒有買到滄海,眼前有的隻是一小杯春露,就足以說明購買滄海的想法失敗了,就如同想找一條可以拴住太陽的繩子一樣,是不可能實現的。
“一杯春露冷如冰”,奇幻的想象和構思,與李賀特別相似,李賀《夢天》一詩中就有“一泓海水杯中瀉”這樣異曲同工的句子,可以看出李賀對李商隱的影響。
李商隱和杜牧並稱“小李杜”,實際上,他沒有李白的浪漫飄逸,卻學到了杜甫的精髓。杜甫在寫某一事物或者感情時,不局限於該事物或感情,而以之為核心,展開聯想,給人深刻的印象。李商隱學習這個方法,擴展了詩歌的意境範圍,強化了情感的表達力度,收到了新奇的效果。
他還學習杜甫“煉”字的新奇和不落凡套,力求別開蹊徑。杜甫五言律詩有一句“地平江動蜀,天闊樹浮秦”,“江動”表現江濤的洶湧,“樹浮”表現遠處樹木的縹緲,都很生動,但並不新奇。加上“地平”和“天闊”就不同了。因為地勢開闊,江濤顯得分外洶湧;因為天空遼闊,林影顯得分外縹緲,這都是極其雄偉壯闊的景象,就很有點奇了。至於“地平江動”“天闊樹浮”之後,再加上一蜀一秦,全句就格外雄勁生動了:江濤震撼蜀地,遠樹高出秦天。江和樹汲取了蜀地、秦天的精神,而又控製、超越了它們,真是奇而又奇了。
同樣,李商隱也有這樣具體而微的警句《桂林》:“城窄山將壓,江寬地共浮。”因為城小而周圍多山,所以顯出“山壓”的形勢。因為江麵寬廣,波濤洶湧,所以有“地浮”的感覺。除氣勢一樣奇偉之外,詩的境界和造語都很像從杜詩變化而來。
李商隱博采眾長,師承極廣,加上自身獨特的感傷氣質,因而也成就了自己的風格,在晚唐獨樹一幟。在清朝編錄的《唐詩三百首》中,李商隱的詩被收錄了二十二首。雖然李商隱一生命運坎坷潦倒,他的詩歌成就卻可與大家媲美,這樣一位深情執著又富有才情像謎一樣的詩人,為晚唐詩壇增添了絢爛無比的色彩,為抒情詩的發展開辟了新的天地,為後世的詞、曲的發展都做出了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