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隱一生之中有太多沒法擁有的事物,愛情、仕途或者是友情,這樣欲求不得的痛苦讓他的詩歌總是帶上濃鬱的感傷色彩,帶上一種總是得不到想要的東西而產生的221失落感和無奈感。得不到的東西和失去的東西,對人們總有一種魔力。這個東西正因為得不到或者已經失去,才變得特別重要。這些特質讓李商隱的詩很有辨識度,致使他的詩中經常出現歎息聲,如著名的《樂遊原》: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
向晚就是傍晚時分。一天傍晚,李商隱心情不舒暢,想出去散散心,他駕著車登上了古原。古原位於長安(今西安)城南,是唐代長安城內地勢最高的地方。站在樂遊原上,晚霞滿天,火紅一片,一輪夕陽安靜地懸掛在靜謐的半空。李商隱欣賞著晚霞和夕陽,生發出了“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的感慨。在他的眼中,再好的夕陽,總是要落下去,被黑暗包圍吞沒的。“無限”兩個字用得極好,既講出了作者的向往,又體現了作者的遺憾之情。正因為這“好”是無限的,黃昏的沒落感更會顯現出來,極度繁華又極度幻滅,更令人惋惜。
這是一種帶著傷感的美,帶著歎息的美,不是壯美不是優美,這種美,也隻會出現在晚唐的李商隱筆下。盛唐的李白眼裏的夕陽是“江城如畫裏,山晚望晴空”,晴空之中,遠山之上,一抹斜陽,照耀著眼前的江城,就像
一幅美麗的風景畫!中唐的李賀眼裏的落日是“白景歸西山,碧華上迢迢”,日落西山,固然是一片昏暗,但夜雲中竟然還透露出一些碧色,遙掛天際的月亮出現了。這兩種情致和李商隱筆下的是完全不同的。李商隱用另一種角度欣賞夕陽,美是美,可惜不長久,即將要消失了。
再如他的七言絕句。絕句是強調起承轉合的,李商隱的絕句有一種很奇妙的意境,他可以用很短的詩表現很幽深奇妙的一種境界。
夜雨寄北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這是寫給北方的朋友或者親人的詩。“君問歸期未有期”,這個人曾經問他什麼時候回來,但是李商隱自己也不知道何時是歸程。他不能把握自己的行程,他不能自己做主,這樣的感覺是迷茫的孤獨的。這時我們好像聽見李商隱又歎息了一聲。
“巴山夜雨漲秋池”,去過成都的人知道,那裏經常夜晚下雨。李商隱想到自己前路未定,且不能主宰自己的命運,心情肯定是不快的。恰好此時又下著夜雨,淅淅瀝瀝,水池也慢慢漲起來。“巴山夜雨漲秋池”是告訴在北方的那個人自己這裏的天氣和寫這首詩的情緒。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這兩句突然筆鋒一轉,既然不知道歸期,那就暢想一下未來吧。他對北方的人說,我們什麼時候可以一起剪蠟燭芯呢?等到了那個時候,我們再來說說我現在的這個夜晚。這是多麼奇妙的時間感!明明處於當下,卻想著未來和親人朋友在聊現在的這個時刻,這樣的場景多麼美好。為什麼李商隱會說到“剪西窗燭”?因為以前的人沒有電,夜晚會點蠟燭。蠟燭有燈芯,燃燒到某個時候,要把燭芯剪一下,它才會更亮。
短短十四個字,寫了三個時間三個地點,一個是現在下著雨的巴山,一個是回到北方和親友聊天的北方的夜晚,還有一個是和親友聊天談到的現在的巴山。時間好像一瞬間就轉換了,空間也一瞬間轉移了。正是在這種騰挪轉移當中,寄托了詩人的美好期望,他有一點點孤寂,但更多的是期待。
這首詩沒有用典,明白如話,但抒發的感情卻是這樣的引人回味。不僅如此,詩裏的音韻更漂亮。重複的“巴山”,“君問歸期未有期”中的兩個“期”,讓詩中的感情在吟詠中不知不覺變得醇厚。這是李商隱的魅力,但他的魅力不僅止於此。
(二)
李商隱是晚唐詩壇上出現的又一位集大成式的詩人,套用武俠小說的說法,他會使用“吸星大法”。吸星大法出自金庸武俠小說《笑傲江湖》,是日月神教教主任我行的武功。正邪兩派談及吸星大法無不談虎色變,這個武功的絕妙之處,正是在於可以吸收他人內功而為自己所用。
如果將一個個詩人比作身懷絕技的武林中人,那麼在高手如林的唐代詩壇,能夠吸收他人內功而為自己所用的李商隱,就相當於會使用這種絕妙武功“吸星大法”。當然,李商隱不是大吼一聲“吸星大法”就能吸走人家深厚的內功,他的方式是向別人學習,取各人的優長而去其弊病,最後融煉出自己獨一無二的風格,給在盛唐和中唐已經有過充分發展的唐詩以重大的推進,使其再次出現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