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邊塞詩人是不是到處旅遊?(2 / 3)

“走馬川行”就是寫一首關於走馬川的歌行。這是詩人在任安西北庭節度判官時,他的上級副都護使封常清封大夫要出兵西征,他便寫了這首詩為封送行。全詩一共十八句,分成六小節,每小節三句詩,這三句詩內都押一個韻,這樣整首詩就換了六個韻。由於每一句都是押韻的,所以我們讀起來,覺得節奏特別急促,特別緊湊。戰爭生活本來就是快節奏的,經常發生迅速的、強烈的變化,所以這樣寫更能體現戰爭緊張的氛圍。

為了表現邊防將士高昂的愛國精神,詩人用了反襯手法,極力渲染誇張環境的惡劣,來突出人物不畏艱險的精神。把出師西征的軍事活動放置於飛沙走石、厲風寒雪的惡劣的環境中表現。風狂到什麼程度?“如鬥”巨石被吹得滿地亂滾。天寒到什麼程度?行軍中人與馬所蒸出來的汗氣“旋作冰”,帳篷裏硯台上的水都凍起來了,作者三言兩語就把環境的險惡生動地勾勒出來了。

在這樣的環境中,將士們能夠克服嚴寒,金甲不脫,半夜行軍,縱是疾風像刀子一樣割著臉龐,也照行不誤。這樣的隊伍,肯定是一支不可戰勝的鐵軍,所以詩人在最後三句,信心十足地斷定虜騎一定會聞風喪膽,不敢短兵相接,勝利指日可待。由於詩人有邊疆生活的親身體驗,這首詩雖然奇句豪氣,但真實動人。

杜甫曾說岑參“好奇”。這既是岑參本人對於新鮮

事物感興趣的“好奇”,也是指他邊塞詩中想象奇、景物

奇、構思奇、語奇、意奇、調奇的“好奇”。

和岑參齊名的著名的邊塞詩人高適,他的邊塞詩成就同樣很高。高適,曾在河西節度使歌舒翰幕中任掌書記,接觸到大漠風光和戍邊士卒的艱苦生活,這段經曆為其邊塞詩作奠定了生活基礎。在邊塞詩中,高適常常以政治家、軍事家的眼光,用政論的筆調來議論邊策,抒發自己的理想。他歌頌守邊衛國的正義戰爭,也譴責不義戰爭帶給人民的苦難;他歌頌將士們奮勇殺敵的愛國精神,也同情他們久戍思歸的哀怨;他歌頌主帥在戰場上的威武和忠義,也反映軍中苦樂不均的現象。在反映現實的深度上,高適超過了同時的許多詩人,這些特點,在他千古傳頌的《燕歌行》中得到完整的表現:

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

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

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間。

校尉羽書飛瀚海,單於獵火照狼山。

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

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

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鬥兵稀。

身當恩遇恒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

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啼別離後。

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

邊庭飄飄那可度,絕域蒼茫更何有。

殺氣三時作陣雲,寒聲一夜傳刁鬥。

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勳。

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

全詩二十八句,以非常濃縮的筆墨,寫了戰役的全過程:第一段八句寫出師,第二段八句寫戰敗,第三段八句寫被圍,第四段四句寫死鬥的結局。這首詩的容量極大,它幾乎觸及邊塞戰爭的所有方麵,詩人的態度有歌頌,有揭露,有憤慨,有同情。深刻地揭示了當時邊塞戰爭中的許多複雜現象,但主要是揭露主將驕逸輕敵,不體恤士卒,致使戰事失利的情況。

這首詩寫得最好的部分是軍中將士的內心感受。既寫到了他們鬥誌昂揚,奮勇報國,又寫到了軍中苦樂不均引起的憤懣。“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成了《燕歌行》中的名句。普通的士兵在戰場上與敵人廝殺,筋疲力盡,死傷已過半。後方的帳篷裏,那些高級將領還在那裏欣賞美女的歌舞。將領沒有重視士兵的努力與鮮血,有的隻是享樂和奢靡。赤裸裸的對比可以說是寫得十分成功。

末段四句,前兩句“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勳”,寫戰士在生還無望的處境下,已決心以身殉國。

“豈顧勳”三字,仍是對將帥的諷刺。後兩句“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是詩人在感慨,對戰士的悲慘命運深寄同情,以“至今猶憶李將軍”作結,是借古人諷刺今人。

李將軍是什麼人?為什麼人們“至今猶憶李將軍”?原來他就是漢代被稱為飛將軍的李廣。李廣英勇善戰,經常打敗匈奴,所以李廣威名遠揚,匈奴聞風喪膽,一連幾年都不敢靠近李廣鎮守的地區。這位李將軍不僅僅在《燕歌行》中露麵,也在王昌齡的詩《出塞》中出現,王昌齡是僅次於岑參、高適的邊塞詩人。

王昌齡善於寫七言絕句,七言絕句作為詩歌的一種體裁,來自民歌,六朝時已有作品,唐初成就不高,到盛唐,才真正發展起來,幾乎所有的詩人都有創作,佳作迭出。王昌齡則是這時用力最勤、成就最卓著者,除了李白,簡直沒人可以匹敵,被稱為“七絕聖手”。而這首《出塞》,被稱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首詩大意是說數百年來,邊防問題依舊存在,人們征戰辛苦,所以十分期待能有一位像李廣那樣的好將領守衛邊界,讓敵人不敢再來侵犯。這個主題是很平凡的,很多人都寫過。為什麼這樣平凡的思想竟能寫成一首壓卷的絕作呢?原來,這首詩裏,有兩句最美最耐人尋味的詩句,即開頭兩句:“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征人未還。”這兩句詩有什麼妙處呢?就是在“明月”和“關”兩個詞之前分別增加了“秦”“漢”兩個代表時間性的詞。這樣從千年以前、萬裏之外下筆,自然形成了一種雄渾蒼茫的獨特的意境,使讀者把眼前明月下的邊關同秦代築關防備胡人和漢代在關內外與胡人發生一係列戰爭的悠久曆史自然聯係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