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朝廷的王維,和當年的爺爺一樣做了朝廷的樂官,太樂丞,但品秩更高。
縱是滿腹才華,也難免遭遇政治上的不測。王維手下的舞蹈演員,因不謹慎,私自表演了隻能給皇帝觀看的黃獅子舞,王維因而獲罪被貶。因為王維與岐王關係很好,與寧王、薛王也有交往,所以很有可能是遭到最高統治者的猜忌而被貶,黃獅子舞的事情隻是借口而已,咱們的翩翩美男子王維,沒準就是做了最高統治集團內部鉤心鬥角的犧牲品。
王維和寧王的交往,唐代孟棨《本事詩》也有記載:寧王李憲是唐玄宗的哥哥,府宅內收納多位色藝俱佳的寵妓,但還是不滿足。在王府附近,有一個賣餅為生的老實人,他的妻子膚白貌美,那寧王看見了,用了一大筆錢財從老實人那裏把他妻子換進府中,說是換,實則是仗勢明搶。寧王對那賣餅之人的妻子十分寵愛,等過了一年,在一個宴會上,寧王就問那女子:“你還思念那賣餅之人嗎?”女子低頭不語,沒有回答。寧王不死心,把賣餅者叫過來讓他和妻子相見,這樣做,是想知道那女子的真實想法。隻見那女子看著這一年來日日思念的夫君,頓時淚流滿麵,不能自已。
這個宴會上請了十幾位客人,都是當時著名的文士,沒有一個人見了這場景不動容的。王維才思敏捷,寫了一首《息夫人》,正是這首詩,讓寧王最終放了那女子,遂了她的心意,讓她回到賣餅的夫君身旁,成為文壇佳話。既不得罪寧王,又說出了自己的心意,二十歲的王維寫出的《息夫人》是怎樣的一首詩呢?請看:
莫以今時寵,難忘舊日恩。看花滿眼淚,不共楚王言。
我們要理解這首詩,首先要知道息夫人是什麼人。春秋時期,有一個小國家叫息國,息夫人就是息國君主的妻子,容顏絕代又稱為“桃花夫人”。公元前680年,楚王滅了弱小的息國,將息夫人據為己有,息侯被活活氣死。息夫人被擄後,在楚宮裏生了兩個孩子,但默默無言,始終不和楚王說一句話。
終於有一天,楚王忍無可忍,逼問她為什麼不說話。她答道:“我一個婦道人家,卻嫁給兩個丈夫,即使死不了,還有什麼話可說的!”
王維這首詩,看似說息夫人,實則借古說今。“莫以今時寵,難忘舊日恩”這兩句的語氣像是息夫人的內心獨白,又像是王維的描述。今天的恩寵不能作為忘卻昔日夫妻恩愛的事實。“看花滿眼淚,不共楚王言。”故國覆滅,前夫逝去,孤身一人處於仇國,雖然受到恩寵,但屈辱感和無力感始終纏繞心頭,縱是滿園春色,花團錦簇的美景,但想到自己如今仰人鼻息過活,更想起昔日的夫妻恩愛,息夫人也悲從中來,不能自已。那個對他百般恩寵的楚王,更是讓她愈加傷心,一句話都不想和他講。
王維厲害之處在於,以一男子之心寫出了息夫人的悲痛和無奈,真實理解息夫人的處境並抱以同情。他沒有以名節作為理由,對息夫人加以鞭撻,而是理解現實的無奈,人生的苦楚。賣餅人妻子的遭遇和息夫人有共同之處,王維借息夫人的故事說出賣餅妻的心聲,讓寧王從別人的角度理解這件事,這個目的確實達到了。年輕時候的王維敢於用自己的方式說話,可見他不是不問是非、屈服強權之人。
命運弄人,在王維寫下《息夫人》之後的三十六年,五十六歲的王維竟然遭遇和息夫人一樣的處境。公元756年,安祿山叛變,攻入長安,唐玄宗逃往蜀地。王維來不及跟隨,被安祿山抓住,王維服藥裝病,準備逃跑。安祿山素來傾慕王維的才華,就把王維帶到了洛陽,拘禁在普施寺,強迫王維就任偽職。一日,安祿山在凝碧宮設宴,讓王維手下的樂工演奏,王維知道後十分悲傷,偷偷作了一首詩:“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僚何日更朝天。秋槐葉落空宮裏,凝碧池頭奏管弦。”
叛亂平息後,當時在安祿山朝廷就職的官員全部依罪處罰,王維憑借《凝碧詩》和他弟弟王縉削職為兄贖罪才得以寬恕,降至太子中允,已經是從輕發落。後來又升遷太子中庶子、中書舍人,又升為給事中,最後官至尚書右丞。
唐肅宗沒有責怪王維,當時的人也沒有,但王維自己卻深深自責,他理解息夫人,但對自己卻很苛刻,認為自己負國偷生,還身居高位,十分愧疚。他的《歎白發》最後兩句“一生幾許傷心事,不向空門何處銷”正是這種心情的真實寫照。縱是這樣品貌俱佳的人,也有不得已的苦楚。
詩人的詩文風格和他的遭遇有很大關係。王維出身於門閥世家,父親雖早逝,母親崔氏也是名門閨秀,禮佛,能畫,嫻靜。優越的家庭環境和良好的教育讓王維琴棋書畫無一不通。他的性情也在藝術的熏陶和儒家文化的感染下變得溫文爾雅、從容不迫。雖然經曆過好幾次的政治動蕩,受到了牽連,但他既不孤僻,也不狂熱;既不放蕩不羈,也不墨守成規。他處世寬厚和善,並因這種極高的修養而受到皇族的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