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被埋沒了數百年的《春江花月夜》有多美?(3 / 3)

遊子做夢夢見花落歸潭,春天都過去一半了,自己卻不能回家。那悠悠江水,好像要把春天帶著一起流走,這春天難道不像遊子的青春嗎?江潭裏月亮的倒影,也向西邊落去,藏進水霧裏,看不見了,就像遊子和心上人遙遙相隔,距離無限遙遠,歸途無期。

最後一句“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能夠趁著月色回家的有幾人,那西落的月搖蕩著離情,清輝灑滿了江邊的樹林。《紅樓夢》第四十五回,林黛玉仿照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作了一首《秋窗風雨夕》,題目相似,裏麵的一些句子也相似,如最後一句“不知風雨幾時休,已教淚灑窗紗濕”就和“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有著一樣的結構與立意。搖情是歡景,卻比灑淚更讓人唏噓,意到濃時,無法吐露,便轉為他情別景。張若虛比林黛玉之詞更顯蘊藉深厚。

讀完整首詩,我們不禁要猜,張若虛這首詩是在哪裏寫的呢?青楓浦是詩中出現的唯一一個名字,正好在今天的瀏陽,又名雙楓浦。瀏陽八景中有一景是“楓浦漁樵”,“楓浦漁樵”是指雙楓浦的景色,它位於瀏陽城南清渭水的旁邊,河水從南向北,洋洋灑灑流來,碧波如洗,波光粼粼,緩緩搖曳入瀏陽河。但畢竟不知道這個雙楓浦是不是就是張若虛的青楓浦。

也許不確定也是一件幸事,如果我們知道了,那這片美麗的地方一定會成為今天的旅遊名勝,遊人如織,喧鬧得很。並且,不確定,就沒有失望,沒有破壞。《春江花月夜》存在於每個人的心中,每個人心中都有一處《春江花月夜》,它就會偶然地與人們不期而遇。

(二)

《春江花月夜》寫了最美的景和最美的情,整首詩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正麵描繪景物,然後借景抒情,升華到天地萬物的起源與發展;第二部分寫遊子思婦的“情”,這兩部分卻不是毫無關聯,恰恰相反,這首詩擁有一個整體的意境,籠罩在“春、江、花、月、夜”之中。

在詩中,月是主體,月在一夜之間經曆了升起、高懸、西斜、落下的過程,隨著月的升起,帶出“春、江、花、夜”,春江漲水,花好月圓,夜的序幕拉開。隨著月亮的落下,“春、江、花、夜”逐漸地收回,江水流春,落花斜月,夜的舞台結束。春、江、花、月 、夜五景絕不孤立存在,環扣交錯,各自生趣。整首詩的情意相連沒有間隙,在代代無窮的望月人群中,作者特意借乘舟的遊子和樓上望月的思婦來抒情。整首詩,春字出現四次,江字出現十二次,花和月各出現兩次,月出現十五次,可見江與月,是作者的主要筆墨,因此,選擇這兩種人,合情合理,有主有次,十分完滿。

全詩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換韻,共換九韻。全詩隨著韻腳的轉換變化,平仄的交錯運用,一唱三歎,前呼後應,既回環反複,又層出不窮,音樂節奏感強烈而優美。這種語音與韻味的變化,又是切合著詩情的起伏,可謂聲情與文情絲絲入扣,婉轉諧美。初唐詩至此已圓滿結束,形式和內容交相輝映,融為一體,實現了文質彬彬,開始進入盛唐。

這首詩,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多用疑問句式和否定詞,這樣的用法散發著無與倫比的美學意味。疑問句如“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引人思考,讓詩意延展,境界開闊。

否定詞有“無”和“不”,如“何處春江無月明”“空裏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江天一色無纖塵”“人生代代無窮已”“青楓浦上不勝愁”以及後麵大量的“卷不去”“不相聞”“光不度”“不還家”“無限路”,還有兩個“不知”。這些詞的運用,看起來是在否定,但同時藏著另一層意義上的肯定。如“空裏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正是在“不覺飛”“看不見”中,流霜和白沙在月色下的美凸顯出來了。並且,不少句子否定了真實,肯定虛幻,在虛虛實實中為讀者拓寬想象的空間。

這些否定詞的運用,能夠使兩幅不同的畫麵交疊起來,成為一種“視覺和弦”。兩種情境看似是對立的、反向行進的旋律,相互衝突而形成一種強烈的力感,卻能使讀者驀然超越於現實而飛翔在兩種不同的時空,體驗到了兩種不同的情感。這種反差增添了《春江花月夜》的不盡意味。

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情景合一,意境開闊,詩意盎然,形式優美,聲韻和諧,實在不虛“孤篇蓋全唐”的評價。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