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秉禮小聲說:“都二十八了,麼子還不回去過年噻?兒女也不想啦?”小喬邊走邊接話:“要飯的還講過麼子年噻?有飯就是年。”
“要飯的也是人,年也要過啊?城裏能有多少沒年過的要飯的噻?”
“孔子廟是個窩,那裏的要飯頭子曉得。”
快到城心了,韓秉禮說:“去孔子廟!”
韓秉禮在孔子廟門口打聽到要飯的頭子。頭子是個瘸子,架子比蔣老七還大,他告訴韓秉禮全城在數和不在數的要飯的不下二百人。韓秉禮說:“麻煩你三十午後,把他們全都集中到廟裏來,‘韓忠記’請大家過年。”頭子要起來道謝,韓秉禮壓壓手:“不用!”
韓秉禮到望江樓上訂了二百二十份肉絲蓋澆盒飯,又到“醉不倒”酒莊訂了二百二十瓶義和散酒,兩家都是一言為定三十午時將酒飯送到孔子廟。
三十早晨,韓秉禮帶著從天津回家過年的韓文武上完墳回來,裁好紅紙、磨好徽墨、擬好對聯,把韓文武叫了過來:“今年‘韓家花園’的大門小院共七十九副對子,全由你來寫。寫好了喊我,我去看著他們掛燈籠了。”韓文武一句多餘話也沒,手抓起筆就寫,大伯說的事,他願意做——韓秉禮最喜歡韓文武對他的這份來自親情的信任。這孩子生性機敏又沉靜,小小年紀遭遇家門不幸,出去這一年越發行事穩重。讀書寫字非常上心,一筆楷書寫得端端正正。韓文武到塘沽學技術,韓秉禮每半個月必須通一回信,信裏大事小事皆要過問。“文武,學技術,別忘讀書,英語務必不能丟,你將來還要到國外深造。年輕人隻有出去,才知道這個世界有多麼大……”諸如此類的話,韓秉禮不止一遍地給他說著,使得韓文武年紀不大就有了一番不同於尋常少年的誌向。
燈籠掛了,對聯貼了,門慶粘了,節的樣子就出來了。巳時過後,韓秉禮、韓文武坐上車,歐陽全會騎“鐵驢”跟著進了城。城裏家家戶戶貼得紅通通的,遠遠近近的有著鞭炮的聲響。韓秉禮惦記著一串家事,催著車子跑路。請了要飯的,他要在“韓家花園”裏陪兩位老人吃過早早年夜飯——已經好幾年了,韓秉禮完全遵守了過年過節時田鳳請祖宗、磕頭、祭拜等等那些禮儀,尤其是在弟弟過世後,韓秉禮不願再讓自己有一絲忤逆惹得老母親心痛。甚至可以這麼說,很多時候,他已經不再把自己是個留洋的大碩士這頂帽子戴在頭上,若是沒有全由美子母子倆,他簡直就是田鳳最乖、最聽話的兒子……可惜……由美子母子倆還在龍王集,也在等著他回去陪著過年。
韓文武看見一家門戶上貼著綠色的對聯,問道:“大伯,這家麼子不貼紅對子噻?”
“孝感,孝感,以孝感天,我們江漢這片子是個重孝的地方,二十四孝中,這裏就有三孝。”韓秉禮如錢玄一在細心地解說,“凡是家裏去世了老人,子孫得守孝三年六個月,逢上春節,當年貼綠對子,二年貼黃對子,三年貼紫對子,之後才能紅對子。”
韓秉禮小聲說:“都二十八了,麼子還不回去過年噻?兒女也不想啦?”小喬邊走邊接話:“要飯的還講過麼子年噻?有飯就是年。”
“要飯的也是人,年也要過啊?城裏能有多少沒年過的要飯的噻?”
“孔子廟是個窩,那裏的要飯頭子曉得。”
快到城心了,韓秉禮說:“去孔子廟!”
韓秉禮在孔子廟門口打聽到要飯的頭子。頭子是個瘸子,架子比蔣老七還大,他告訴韓秉禮全城在數和不在數的要飯的不下二百人。韓秉禮說:“麻煩你三十午後,把他們全都集中到廟裏來,‘韓忠記’請大家過年。”頭子要起來道謝,韓秉禮壓壓手:“不用!”
韓秉禮到望江樓上訂了二百二十份肉絲蓋澆盒飯,又到“醉不倒”酒莊訂了二百二十瓶義和散酒,兩家都是一言為定三十午時將酒飯送到孔子廟。
三十早晨,韓秉禮帶著從天津回家過年的韓文武上完墳回來,裁好紅紙、磨好徽墨、擬好對聯,把韓文武叫了過來:“今年‘韓家花園’的大門小院共七十九副對子,全由你來寫。寫好了喊我,我去看著他們掛燈籠了。”韓文武一句多餘話也沒,手抓起筆就寫,大伯說的事,他願意做——韓秉禮最喜歡韓文武對他的這份來自親情的信任。這孩子生性機敏又沉靜,小小年紀遭遇家門不幸,出去這一年越發行事穩重。讀書寫字非常上心,一筆楷書寫得端端正正。韓文武到塘沽學技術,韓秉禮每半個月必須通一回信,信裏大事小事皆要過問。“文武,學技術,別忘讀書,英語務必不能丟,你將來還要到國外深造。年輕人隻有出去,才知道這個世界有多麼大……”諸如此類的話,韓秉禮不止一遍地給他說著,使得韓文武年紀不大就有了一番不同於尋常少年的誌向。
燈籠掛了,對聯貼了,門慶粘了,節的樣子就出來了。巳時過後,韓秉禮、韓文武坐上車,歐陽全會騎“鐵驢”跟著進了城。城裏家家戶戶貼得紅通通的,遠遠近近的有著鞭炮的聲響。韓秉禮惦記著一串家事,催著車子跑路。請了要飯的,他要在“韓家花園”裏陪兩位老人吃過早早年夜飯——已經好幾年了,韓秉禮完全遵守了過年過節時田鳳請祖宗、磕頭、祭拜等等那些禮儀,尤其是在弟弟過世後,韓秉禮不願再讓自己有一絲忤逆惹得老母親心痛。甚至可以這麼說,很多時候,他已經不再把自己是個留洋的大碩士這頂帽子戴在頭上,若是沒有全由美子母子倆,他簡直就是田鳳最乖、最聽話的兒子……可惜……由美子母子倆還在龍王集,也在等著他回去陪著過年。
韓文武看見一家門戶上貼著綠色的對聯,問道:“大伯,這家麼子不貼紅對子噻?”
“孝感,孝感,以孝感天,我們江漢這片子是個重孝的地方,二十四孝中,這裏就有三孝。”韓秉禮如錢玄一在細心地解說,“凡是家裏去世了老人,子孫得守孝三年六個月,逢上春節,當年貼綠對子,二年貼黃對子,三年貼紫對子,之後才能紅對子。”
車在孔子廟歇下手把,望江樓和“醉不倒”的店員已將盒飯和酒都整齊地堆放在廟門前的走廊上,等著韓秉禮點數驗收。韓秉禮給送酒、送飯的店員一人包了一個小份紅包,店員們哈腰謝著回家過年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