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讀書也慢,所謂“紙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拋書午夢長”(北宋詩人蔡確《夏日登車蓋亭》),興致來了便讀,讀困了便睡,不會強撐著眼皮,把東西一股腦硬往腦子裏塞,塞進去也消化不了,憋得痛苦難耐。“頭懸梁錐刺骨”都是為的趕科考等功利目的,真正愛讀書的、做學問的,反而不會這麼幹。
古人寫作尤其是慢。賈島的“二句三年得,一吟淚雙流”已經夠慢,曹雪芹更是一生隻寫一本書,就這一本書,“披閱十載,增刪五次”,結果就是成就現在一個文學大流派:“紅學”。現在的寫作者追逐熱點,一味講究製作快餐,三兩個月出一本書,像這樣的“慢寫”幾乎絕跡。
古人的愛情也很慢。現代人能夠迅速搞定的一整套從陌生到相熟,從相熟到相戀,從相戀到結婚的程序,古人卻有耐心花費好長時間。小時候,中國農村還沒有被快節奏淹沒,兩個農村小兒女,可能要花費三年時間才能拉手,再花費三年時間才能接個小吻,再花個三年時間才能夠結婚,就這,還算是快節奏……
如果說李商隱的《無題》:“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是兩個有情人的節奏緩慢地玩曖昧;那麼柳永的名篇《雨霖鈴》:“……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裏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便是兩個確定關係後的戀人分別時的千般不舍,萬般掛念;而李商隱的“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共話巴山夜雨時”呢,便是結為連理的夫妻相隔異地時長長久久的思念。
沒有電話,沒有火車,沒有飛機,沒有視頻,一切快捷手段都沒有,而愛情,便被封存在兩個人的心裏,長久發酵,滋味濃醇。
古人信奉“讀萬卷書,行萬裏路”,所以他們對旅遊的熱衷絲毫不亞於現代人。雖然沒有交通上的便利條件,勝在心態悠閑。公元848年9月,杜牧從浙江出發,要到長安當官,一路上也不著急,遊遊山玩玩水作作詩,抵達目的地已經是12月,真有閑情逸致,這些從他的詩裏處處可見,諸如“閑愛孤雲靜愛僧”,“景物登臨閑始見,願為閑客此閑行”等。
古人的旅遊既包括閑閑的短途觀景,比如唐人李涉的詩《登山》中所寫:“終日昏昏醉夢間,忽聞春盡強登山。因過竹院逢僧話,又得浮生半日閑”;當然也包括閑閑的長途旅行,帶上幹糧,背上行李,騎上瘦驢,一路慢慢行走,所以才會寫得出這樣的文字:“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馬致遠《天淨沙·秋思》)。現在的旅遊者被一大群人裹挾著向東向西,這份“浮生半日閑”的安適和“斷腸人在天涯”的淒惋就完全體會不到了。
古人讀書也慢,所謂“紙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拋書午夢長”(北宋詩人蔡確《夏日登車蓋亭》),興致來了便讀,讀困了便睡,不會強撐著眼皮,把東西一股腦硬往腦子裏塞,塞進去也消化不了,憋得痛苦難耐。“頭懸梁錐刺骨”都是為的趕科考等功利目的,真正愛讀書的、做學問的,反而不會這麼幹。
古人寫作尤其是慢。賈島的“二句三年得,一吟淚雙流”已經夠慢,曹雪芹更是一生隻寫一本書,就這一本書,“披閱十載,增刪五次”,結果就是成就現在一個文學大流派:“紅學”。現在的寫作者追逐熱點,一味講究製作快餐,三兩個月出一本書,像這樣的“慢寫”幾乎絕跡。
古人的愛情也很慢。現代人能夠迅速搞定的一整套從陌生到相熟,從相熟到相戀,從相戀到結婚的程序,古人卻有耐心花費好長時間。小時候,中國農村還沒有被快節奏淹沒,兩個農村小兒女,可能要花費三年時間才能拉手,再花費三年時間才能接個小吻,再花個三年時間才能夠結婚,就這,還算是快節奏……
如果說李商隱的《無題》:“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是兩個有情人的節奏緩慢地玩曖昧;那麼柳永的名篇《雨霖鈴》:“……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裏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便是兩個確定關係後的戀人分別時的千般不舍,萬般掛念;而李商隱的“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共話巴山夜雨時”呢,便是結為連理的夫妻相隔異地時長長久久的思念。
沒有電話,沒有火車,沒有飛機,沒有視頻,一切快捷手段都沒有,而愛情,便被封存在兩個人的心裏,長久發酵,滋味濃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