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廣東正式建立了合同製職工養老保險製度和待業保險製度。
廣東職工社會養老保險自1982年起, 就實行了以退休費用社會統籌為主要內容的一係列社會化改革, 建立了由國家、企業、個人三方共同負擔的社會養老保險基金製度, 由全省各級社會保險管理機構負責統一籌集、支付離退休費用、 管理保險基金, 使職工養老由企業行為轉變為社會行為。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社會養老保險的覆蓋麵不斷擴大, 從全民所有製、城鎮集體所有製企業發展到外商投資企業、私營企業、鄉鎮企業, 從固定職工、勞動合同製職工發展到臨時工、個體勞動者。在1990年企業普遍麵臨經濟困難時, 各級社會保險機構采取積極的調劑措施, 在當年少收1800多萬元統籌金的情況下, 多撥付離退休費1100多萬元, 保證離退休人員按規定的標準及時如數地領到了離退休金。
省、市兩級社會保險機構還運用所掌握的5‰的統籌金, 在地區之間調劑使用218914萬元, 幫助30 多個支付統籌金有困難的市、縣、區和一些特困企業渡過了難關。
1992年7月,省政府出台《廣東省職工社會養老保險製度改革方案》,建立了全省統一的基本養老保險製度。廣東社保所有的改革探索,都開了全國之先河。
(4) 圓農民工入城夢。
“戶口從廣西欽州轉來後,兒子順利地轉入了公辦學校,和本地孩子享受同樣的教育,這在以前連做夢都不敢想。”全國“積分入戶”第一人中山外來工謝紅芬如是說。
2010年初,謝紅芬通過網絡得知中山市正在開展積分入戶和入學的政策,興奮的她很快整理好積分入戶的材料,遞交給了石岐區流動人口管理辦公室。接下來,謝紅芬緊張地等待結果。
7月初,積分入戶公布排名,謝紅芬122分,超出了石岐區積分入戶分數線117分,成功取得入戶中山的資格。拿到戶口簿以後,謝紅芬第一時間就打電話給老公報喜訊:“兒子可以轉入公辦學校讀書了。”
正如中山市積分製管理體係的設計者、廣東省社科院研究員鄭梓楨所說,中山積分製開全國先河,中山第一個通過積分製拿到戶口本的人,也是全國第一人。對中國的戶籍製度改革來說,第一個通過積分製入戶拿到戶口本是一個標誌性的事件,這個拿到戶口簿的人是這個事件中的標誌性人物。
2009年12月16日,中山市在全國率先推行流動人員積分製管理,流動人員憑借積分可入戶、入學中山。中山實踐流動人口積分製服務,消弭本地人和外來流動人員的身份隔閡,推進全民共享經濟發展成果、基本公共服務和平等發展機遇,是一項創新務實的實踐,也開了全國之先河。
長期以來,城鄉之間、城際之間存在著嚴格的戶籍壁壘。中山在改革開放後躋身廣東“四小虎”之一,經濟社會實現持續快速發展,全有賴於包括廣大異地務工人員在內的新老中山人奮勇拚搏。
當前中山市異地務工人員已達163萬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52%,具有典型的城市二元結構特征。
對於外來工來說,耗盡了青春在城市打拚、做貢獻卻不能在城市紮根,這成為製約“城市化”的主要瓶頸。
如何有效地破除社會群體之間的身份、地域壁壘,共建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是社會問題、政治問題、民生問題。
積分製正是解決異地人和本地人進一步有序融合的製度設計,為解決農民工子女入學和入戶提供了一種可資借鑒的實現途徑。
為了使這一政策更加具有普惠性,實施以來,中山一直對積分政策放寬門檻,陸續作出了幾項調整:
消防誌願者參與誌願服務獲積分入戶;政策外生育的子女可申請積分入學;公司總部不在中山,但有異地社保證明的外來工,也可申請積分入戶中山;等等。
2010年、2011年,中山市通過積分製辦法,共有超萬名流動人員入戶(含隨遷),另有9210名外來工子女入讀公辦學校。
讓異地務工人員入戶和享受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務,不僅優化了城市人口結構,為中山發展留住了大量適用人才,而且促成了激勵式的規範化管理,有利於強化公民意識,在新中山人中形成健康向上的導向。
通過積分入戶的異地務工人員,有半數以上成為中山市的誌願者,積極參加各類社會公益活動,不僅爭做優秀市民,更爭當現代意義上的公民。隨著積分製在全省逐漸推廣,將有越來越多的外來工夢想成真。
(5)打造社會組織夢。
王雪明,廣州市荔灣區螢火蟲社會工作服務中心(以下簡稱“螢火蟲”)的負責人。得益於廣東省社會組織直接登記的改革,這個機構才拿到“身份證”,結束了十年“黑戶”曆史。
2001年,一次廣西梧州山區的旅行改變了王雪明。
漏雨的教室,衣衫襤褸的孩子令生在廣州長在廣州的他受到了很大刺激,並且萌生做公益項目去幫助這些孩子的念頭。
回到廣州,辭去優渥的工作,王雪明和幾個朋友一心一意做起了公益。
當時他還沒有預料到,公益之路這麼漫長而曲折。
他想注冊一個NGO組織,但是按照規定必須有個主管單位,有誰會願意“主管”他們呢?
迫於現實,他湊了10萬元在工商部門登記注冊了一家公司——廣州市通用互動數據中心。
這當然很別扭,以至於王雪明去申請基金會和企業資助時,對方懷疑他根本不是做社會服務的。
然而機會終於來了。2009年年底,廣州市社會組織培育基地作為社區服務中心的一項業務開始試運營,為草根社會組織提供辦公場所和後勤服務,還給予財務托管支持。王雪明的螢火蟲團隊就這樣進入了培育基地,占據了“一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