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逐夢之術(3 / 3)

這十年來,我們在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上,邁出了很大的步伐——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

要完善文化管理體製,建立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係,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係,提高文化開放水平。

要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一是要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建設;二是要全麵提高公民道德素質;三是要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四是要增強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

這些都表明了今後文化建設要達到的深度與廣度。

4.社會建設改善民生

社會建設有九類,包括民生事業、社會事業、社會分配、城鄉社區、社會組織、社會規範、社會管理、社會體製和社會結構。

很多學者都認為中國的社會建設應該分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主要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事業、社會事業,來化解社會矛盾,解決社會問題。

第二個階段是十八大以後,著力推進社會體製改革,來創新社會政策,完善社會管理。

第三個階段就是本世紀中葉2040年前後,要形成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相適應的、與現代化經濟結構相協調的現代化社會結構。

黨的十六大給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提了10個標準:人均GDP要達3000美元,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是18萬元,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8000元,恩格爾係數低於40%,城鎮人均居住麵積是30平方米,城鎮化率達到50%,居民家庭計算機普及率20%,大學生入學率20%,每千人醫生數28人,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95%以上。有學者認為,我們在經濟的指標上能夠達到這些標準,但是在社會的層麵上沒有完成任務。

十八大提出“在改善民生和創新管理中加強社會建設”。

報告指出,加強社會建設是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保證,必須從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係,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

改善民生和社會建設連在一起,尤其是教育、分配、醫療、養老、居住五個方麵,十八大提的口號是“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

未來5到10年,在整個公共服務均等化領域,人民最關心的教育、醫療、養老、住房、分配等領域,都將會有比較大的動作。

像三中全會提出的那樣,從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出發,加快社會事業改革,創新社會管理,提高社會治理水平,改進社會治理方式,解決最實際問題,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5.生態文明建設鑄造“美麗中國”

傳統的“生態文明”概念,主要是指環境的生態。十八大之後,一個全新的“生態文明”概念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

這是一個大的生態文明概念,它指的是政治的生態、經濟的生態、社會的生態、文化的生態。

胡錦濤同誌在“7·23”講話中指出,必須把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原則、目標等深刻融入和全麵貫穿到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各方麵和全過程。

這是十八大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背後的核心理念。

“生態文明”不僅僅是青山綠水,藍天白雲。

“美麗中國”不僅僅是人與自然的和諧。

“生態文明”指的是一種整體性的社會文明發展狀態,在“生態文明”的新視域下,我們將關注經濟生態、政治生態、文化生態、社會生態、自然生態,讓一切人類的文明都將達到完整的和諧統一。

“美麗中國”,就是所有這些文明和諧統一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