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報告幫助大家走出了誤區。回過頭去看改革開放這30多年,取得了很大成就,而改革的步伐每邁出一步,實際上政治體製改革都是走在前麵的。
改革開放初期要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首先就要解決當時的人民公社體製,這就是政治體製改革。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黨工作的重點和全國人民的注意力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
十二大有一個明確的規定,不要搞個人崇拜。彭真主持修訂了“八二憲法”,提出中共領導人民去製訂憲法和法律,中共領導人民遵守憲法和法律,中共自己也要在憲法和法律的範圍之內活動,這也是政治體製改革。
再譬如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概念,廣東省社科院早在1962年就提出來了。1984年的時候,廣東經濟學界已經在討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問題。
這些事例都說明,經濟體製改革的推進,必然是思想解放與政治體製改革走在前麵。
黨的十三大曾提出一個觀點,就是不進行政治體製改革,經濟體製改革不可能最終取得成功。
此後,我黨的曆次大會都是在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這個框架裏,來談政治體製改革,提法也非常謹慎。
十四大的提法是“必須按照民主化和法製化緊密結合的要求,積極推進政治體製改革”;
十五大的提法是“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前提下繼續推進政治體製改革”;
十六大的提法是“必須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前提下,繼續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製改革”;
十七大的提法是“深化政治體製改革,必須堅持正確政治方向”;
十八大的提法是“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和推進政治體製改革”。
以上均說明了中國的經濟體製改革、政治體製改革是不斷地進行,同時也說明政治體製改革在十八大以後要被提到一個更重要的位置。
十八大以後中國的政治體製改革一定會展開,但是這個展開是要積極穩妥地前進。
十八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提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以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為根本”。
用報告的話來說,就是要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的道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政治製度,絕不照搬西方政治製度的模式。
有學者認為,在政治體製改革和經濟體製改革中間,應該有一個社會體製改革。通過社會建設和社會體製改革,培育公民社會,壯大中產階級,為政治體製改革準備文化、思想的基礎以及各種各樣必要的條件。
當前,改革比較穩妥而有效的方法就是,用黨內的民主去推動社會的民主,用行政管理的改革來助推政治體製的改革,用社會體製的建設來推進政治體製的建設。
實際上,我們一路走來,就是這樣做的。
3.文化建設提升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文化引領時代風氣之先,是最需要創新的領域。
文化資源與文化產業已成為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先進生產力代表,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對緩解人與環境的矛盾,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具有重要的引領與示範性意義。
在十八大的報告中,文化建設被放到了很重要的位置,報告關於文化建設的表述有三個亮點:
第一個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這是重大的戰略決策。
第二個是“必須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包括兩個方向、兩個方針、三個原則。
第三個是“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十八屆三中全會除了再次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還提出要“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
早在改革開放剛開始時,曾有海外人士撰文提醒,說中國麵臨的不僅僅是振興中國經濟的問題,更是要振興中國文化的問題,它不僅僅是關係到中國經濟改革開放能否成功的問題,也是關係到中共今後能否長期穩定執政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