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榕說,鄧小平同誌思考小康目標的根本出發點是來自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的新思想。
帶領人民逐步解決“溫飽”、“小康”、“富裕”的問題,是“中國式的現代化”發展道路上的一個接著一個的目標。
鄧小平的希望是,到2000年時中國的人均收入達到800美元。
他用一個88歲高齡的老年人的政治智慧點亮了一盞燈,這是他生命之中最後的一盞燈,也是他生命之中最光輝的一盞燈。
南方談話已經成為中國人民逐夢小康的一份巨大的精神財富!
3.繼往開來中國夢
一個嶄新的世紀已經開啟了,中國迎來了國家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
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激勵著走在民族偉大複興道路上的每一位中國人。
經過中國幾代人的努力,我國到2000年已勝利實現“三步走”的前兩步戰略,總體上步入小康社會。
通過實踐,我們認識到小康社會也有一個發展和建設過程。小康社會既是發展戰略,也是發展階段。
麵向21世紀,我們黨又在總體小康的基礎上提出,經過20年的努力,使我國達到全麵小康的目標。
總體小康到全麵小康的主要差別在於:
前者是低標準的小康,人均800~1000美元,屬於世界中下等國家收入的水平,後者是較高標準的小康,人均3000美元,屬於世界中上等國家的收入水平。
前者是偏重物質消費的小康,後者是經濟、政治、文化比較全麵發展的小康;
前者是不均衡的小康,在城鄉、地區和各階層之間很不均衡,後者是比較均衡的小康。
從消費學的消費類型來說,總體小康是生存型消費,主要是衣食住的生活消費,而全麵小康是發展型消費,包括教育、文化、醫療保險、旅遊休閑、社會保障等消費。
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難點在農村,尤其是偏僻落後的農村。
在我國這樣一個有十幾億人口的大國,建設現代農業,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是一個艱難的曆史任務。
為了實現這個轉變,黨的後幾代領導人在不同時期為全麵小康添加了更多的指標。
江澤民在建設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礎上又提出建設政治文明,並且把這三大文明(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同三大建設(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聯係起來,作為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科學內涵。
其中作為最重要的量化指標是,國內生產總值達到4萬億美元,人均達到3000美元;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那時城鄉人口結構將發生根本性變化,傳統的農業人口占多數的情況將成為過去,城鄉差別日益縮小。
胡錦濤同誌又從新世紀新階段的發展全局出發,在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曆史經驗和吸收世界文明成果的基礎上,創造性地提出了以人為本、全麵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從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三位一體拓展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進而在黨的十七大上提出了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新要求。
科學發展觀的提出,解決了我國經濟發展曆程中,長期片麵追求經濟發展速度和量的增長,輕視質的提高的問題。
經濟發展,必須堅持好字當頭,實現又好又快發展。
其中的量化指標為,增強發展協調性,努力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轉變發展方式取得重大進展,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護環境的基礎上,實現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兩番。
第二個目標是在2000年達到小康水平,到2030年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大幅上升,使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
100年是漫長的也是短暫的。
我們這個民族,經過100多年的求索與奮鬥,讓世界重新認識了中國,中國也以新的麵貌融入了世界。
百年跨越,中國人跨越的絕不僅僅是一個時間的節點,伴隨著國家一起邁入21世紀的,是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