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如海嘯、地震、“非典”等非傳統安全領域也帶來巨大壓力。
三是麵臨“中等收入陷阱”的壓力。
所謂的“中等收入陷阱”是指當一個國家的人均收入達到世界中等水平(國際公認的標準為人均GDP為3000~6000美元)後,由於不能順利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導致經濟增長動力不足,最終出現經濟停滯的一種狀態。
巴西、阿根廷、墨西哥、智利、馬來西亞等發展中國家,在20世紀70年代均進入了中等收入國家行列,但直到2007年,這些國家仍然掙紮在人均GDP 3000~5000美元的發展階段,並且見不到增長的動力和希望。
進入這個時期,經濟快速發展積累的矛盾集中爆發,原有的增長機製和發展模式無法有效地應對由此形成的係統性風險,經濟增長容易出現大幅波動或陷入停滯。大部分國家則長期在中等收入階段徘徊,遲遲不能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中國已經到了必須認真研究這個問題的時候。
四是經濟結構轉型升級與經濟平穩增長的壓力。
早在1995年製訂“九五”計劃時,中國就提出要推進經濟的轉型升級,從“九五”到“十二五”,時間過去了18年,中國的轉型升級取得了一些成績,但經濟結構不合理、經濟增長方式不科學的問題仍然沒有出現根本性的轉變。進入2010年“十二五”時期,中國已經到了非轉不可的時候,“這是一場非打贏不可的硬仗”。
但是,轉型升級涉及速度問題,轉型升級的過程,就像開車變道一樣,變道前車輛保持適當的低速有利於看清道路、辨明方向。轉型升級必然會放緩發展速度。
從2012年開始,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已經逐漸慢了下來。2012年第一季度的增速為81%,第二季度降為76%,第三季度為74%,第四季度為79%;2013年第一季度為77%。
一般來說,國內生產總值GDP每增加一個百分點就可以增加100萬~120萬的就業。
經濟增速放緩,首當其衝的影響是民生之本——就業。
一方麵要轉型升級,另一方麵要保證就業,這是一個矛盾體,要保持高超的技術才能既推動轉型升級又確保民生之本。
五是如何啟動新一輪改革和解決中國發展動力不足的壓力。
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改革已經從“摸著石頭過河”進入了“深水區”、攻堅期。
在改革開放初期,無論是聯產承包製、鄉鎮企業改革還是股份製,都是由基層發起、“自下而上”式的改革。一項改革往往能夠找到普遍受益點,“存量”動不了可以動“增量”。
到今天,各方麵、各層次的利益相互交織、盤根錯節,改革的“增量”和“存量”已經形成聯動。
改革,簡單講就是利益關係的再調整。30多年前開始的改革,主要是擺脫意識形態的束縛,現在的深化改革則是要打破利益格局的製約。
改革難度有多大?李克強總理對中外記者說:觸動利益往往比觸及靈魂還難。
改革的靶子就是調整利益關係,打破階層固化、利益固化。
改革的水很深,但再深的水也得蹚,因為它關乎國家的前途、民族的命運,別無選擇。
在曆史機遇的關口,在發展轉型的躁動與深化改革的焦慮中,中國需要一個新的理念,重聚社會共識,實現發展的目標;需要激發新的動力引擎,加快發展步伐,跟上世界的潮流;需要一個新的方略,校正發展的方向,構建新的社會圖景;需要一個新的精神緯度,追問富強、振興、幸福和生活的意義。中國夢,應運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