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工業革命發生在18世紀晚期,崛起的國家是英國,能源是煤炭,通訊方式是報紙、雜誌以及書籍,標誌性產業是鐵路、蒸汽機,生產方式是工廠機器生產代替作坊手工製作。
第二次工業革命是20世紀早期,使美國、德國迅速崛起,能源是石油,通訊方式是電話、收音機、電視機,標誌性產業是電力、汽車,主要是汽車,生產方式是大規模流水線自動化機器生產。
美國學者傑裏米·裏夫金發現,曆史上數次重大的經濟革命都是在新的通訊技術和新的能源係統結合之際發生的。他發現,進入21世紀,新的通訊技術和新的能源係統結合將再次出現——互聯網技術和可再生能源將結合起來。據此,他認為,這一結合為第三次工業革命創造強大的新基礎設施,第三次工業革命正在興起。
在傑裏米·裏夫金看來,第三次工業革命最明顯的特點是,金磚五國(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南非)的崛起,可再生能源主要是太陽能、風能等廣泛應用,通訊方式是互聯網,標誌性產業是3D打印(三維製造),生產方式分散合作式、個性化、就地化、數字化生產。
根據前兩次工業革命的經驗,我們可以預見到第三次工業將帶來三個巨大的轉變:
一是批量化向個性化轉變。我們的服裝過去是大批量生產後,由顧客到商店購買,今後將發展成為根據顧客的需要訂做。這種訂做在今天會推高生產成本,但有了3D打印技術,成本的增加幾乎為零。
二是集中化向分散化轉變,特別是能源方麵。數以億計的人們將在自己家裏、辦公室裏、工廠裏生產出自己的綠色能源,並在“能源互聯網”上與大家分享,這就跟我們現在在網上發布、分享消息一樣。
能源民主化將從根本上重塑人際關係,它將影響我們如何做生意,如何管理社會,如何教育子女和如何生活。
三是素質化向智能化轉變。這個轉變現在已經逐現端倪,那就是工業機器人的大量使用。
我們曾經錯過了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機遇。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機遇,時不再來,時不我待,複興的中國必須通時達變,與時偕行,與時俱進。
曆史是一個百變的仙女,她在給予我們巨大機遇的同時,也給我們帶來空前的壓力。當前的中國,麵臨著來自自身與外界的五重壓力:
一是“後金融危機時代”和主權債務危機持續發酵的壓力。
受此影響,西方主要三大經濟體——美國、日本、歐盟也正麵臨著其帶來的四大困擾:
債務困擾。截至2013年10月16日美國的債務總規模已增長至167萬億美元,相當於美國全年國內生產總值;截至2010年歐盟特別是希臘的債務是其GDP的124.9%;至2012年3月,日本債務已接近其國內生產總值的200%。
貨幣政策困擾。日本、美國紛紛實行寬鬆貨幣政策,導致美元、日元貶值,要命的是這種寬鬆貨幣政策目前暫時看不到頭。
就業困擾。美國現在的失業率達8%,日本為6%。
發展困擾。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速度都降下來了,日本為2%、美國為22%。
在國際大環境下,在經濟全球化、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中國的發展不可避免地受到後金融危機時代帶來的出口、彙率、通貨膨脹等困擾。
二是麵臨傳統安全領域和非傳統安全領域的壓力。
過去,中國在領土、領海等傳統安全領域沒有什麼壓力。
隨著“十二五”規劃中海洋大國、海洋強國戰略的提出,意味著中國要走向大海、走向深藍,由此而來的是一連串問題,諸如東海釣魚島問題、南海黃岩島問題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