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後王桂荃並未抱怨,反而對他溫言相勸:“成龍上天,成蛇鑽草,你看哪樣好?不怕笨,就怕懶。人家學一遍,我學十遍。馬馬虎虎不刻苦讀書,將來一事無成。看你爹很有學問,還不停地讀書。”
贏得自己兒女的敬愛似乎是天經地義的,能贏得別人的孩子敬愛,才是真的難得。因為難能,所以可貴。王桂荃視李蕙仙的孩子如己出,甚至更加愛護。
梁思莊走路時一定要揪著王桂荃的衣角,洗澡也一定要王桂荃幫著洗,否則寧可髒著。小時候得了白喉,也全靠王桂荃日夜在醫院守護照顧。在她的精心照料下梁思莊痊愈了,可她自己生的女兒也染上了白喉,卻因為疏於護理而夭折了。
作為母親,她怎能不心痛悲傷?但她隻是默默地擦幹眼淚,將更多的關愛留給其他的孩子。而孩子們也懂得她的付出,長大後對她十分孝敬,遇事都要請王桂荃出主意,她永遠是孩子們的主心骨。
她的辛苦和付出孩子們都看在眼裏,梁思成說王桂荃在家裏不容易。李蕙仙對下人比較嚴格,“動不動就打罵罰跪”,而王桂荃總是小心翼翼地周旋其間。實在勸不住了,就偷偷告訴梁啟超,請他出麵說情。“而她自己對我媽和我爹的照顧也是無微不至,對我媽更是處處委曲求全。”
她自己生活簡樸,對兒孫親友卻十分大方。她性格堅強,富有獨立性。在兒女們的印象裏,她從來沒有發愁的時候,總是勇敢地迎接生活的磨難。她的這些美好的品質都對兒女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924年李蕙仙因為乳癌去世,梁啟超悲痛萬分,讓本就疾病纏身的身體狀況愈發嚴重。他常年晚睡晚起,“達旦不臥”,健康有損,患上了血尿症。醫院將他的右腎切除,卻沒有使症狀減輕。為了減輕左腎的負擔,不許他吃蛋白質食物。後來發現營養不良,他又開始補充營養,身體卻是元氣大傷,後來不得不靠輸血補充血液。但因為並發症,又得了肺炎,最後因病逝世。
生前身後,她總是在忙忙碌碌,為照顧他而不眠不休。
梁啟超很重視教育,在日本最困難的時候,也是堅持到最後一刻才忍痛停止了德文家教。他很注重對孩子的培養,能掌握每個孩子的特點,因材施教。他為每個子女的前途都有周到的考慮和安排,卻又不強求他們按照自己的意圖發展,尊重孩子的意願,一起共同討論。他對孩子愛得熱烈又理智。
這種對子女教育的重視也影響到了王桂荃。梁啟超去世後,留給王桂荃的是幾個未成年的兒女,最小的兒子梁思禮這時候還不到五歲,而其他成年的兒女在經濟上也沒獨立。這個家全靠著她一人苦心經營,她努力將孩子們都培養成才。
等到梁思禮高中畢業後,家中的經濟已然捉襟見肘了。但她始終不忘梁啟超對孩子的期望,竭盡所能為他赴美留學的機會努力。她變賣了僅有的一點家產,節衣縮食,放下自尊向朋友借貸,為他湊齊了留學的路費。
孩子們都走了,在各個領域各有所長,也各有所成。作為母親,她終於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風燭殘年,她獨麵風雨,最終病逝在一個狹小的破屋子裏,至死都沒能再見一眼她最愛的兒孫們。
1995年,四散天涯的孩子們終於又能走到了一起,他們在梁啟超夫婦的墓側為她種了一棵鬆樹,立了一塊臥碑,題名為“母親樹”。
在石碑的正麵鐫刻著植樹的緣起,以紀念他們心中的母親,內容讀來叫人動容。
“為紀念梁啟超第二夫人王桂荃女士,梁氏後人今在此植白皮鬆一株……梁氏子女九人(思順、思成、思永、思忠、思莊、思達、思懿、思寧、思禮)深受其惠,影響深遠,及於孫輩。緬懷音容,願夫人精神風貌常留此園,與樹同在。待到枝繁葉茂之日,後人見樹,如見其人。”
對於大多數的女性,終其一生也許不過是本本分分地上班,盡心盡力地照顧家中的老人、教育孩子、照顧丈夫,每天在雞毛蒜皮、柴米油鹽中度日,未必能將人生過得那樣姹紫嫣紅。
也許有些許對複雜的人情世故的抱怨,家長裏短的摩擦,但做起事情來卻也有自己的分寸。
她們或許沒有三頭六臂,但麵對命運中的風浪,短暫驚慌後,她們也能擦幹眼淚站起來,獨自支起一片天空。因為平凡才顯得可親,因為普通才顯得可愛。
她們也許沒有美貌,也許也來不及優雅,但她們永遠都是最可親可敬的女子。她們將善良和平凡的偉大寫進了靈魂之中。
誰又能說她們不美呢?
她們雖然卑微,卻未妨礙她們的偉大;她們的美麗不動聲色,不張牙舞爪,不閃耀奪目,卻依舊動人心弦,讓人永生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