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二章 關於散文創作的答問(3 / 3)

散文的語言很重要,一篇短文,語言文字不講求,是成不了家傳戶誦之作的。當然語言文字也與作者的真情實感緊緊相關。

梁沈約很重視文字的音樂效果。他說:

若夫敷衽論心,商榷前藻,工拙之數,若有可言。夫五色相宣,八音協暢,由乎玄黃律呂,各適物宜。欲使宮羽相變,低昂互節,若前有浮聲,則後須切響。一簡之內,音韻盡殊;兩句之中,輕重悉異。妙達此旨,始可言文。(《宋書·謝靈運傳論》)

中國古代散文名作,讀之無不朗朗上口,易於背誦。即韓愈之自諷為佶屈聱牙者,亦莫不如此。現在有些作者,能寫情節熱鬧的小說,寫起散文,語言很不考究,這是沒有別的東西可以補救的缺失,這樣的散文,自然行之不遠。

散文的語言,要有素養,需要基本功,要有課堂訓練。而我們國家經曆十年動亂,教育失調,這恐怕也是影響今日散文質量的一個重要原因。

至於我個人近年的散文創作,則因老年衰退,成績甚微。

行動不便,生活的眼界縮小了。因為年歲,自身的閱曆增多了。在政治清明之時,願意說些真誠的話。當然有時就會得罪一些人。過去,我的一篇散文《黃鸝》,放了二十年才發表。

現在寫文章,確實感覺顧忌少多了。但作為文章行世,自己也應該慎重,不應該太隨便。要知道應該說些什麼,也要知道不應該說些什麼。不管文章長短,題材如何,大都是我親身經曆,親眼所見,思想所及,情感所係。不作欺人之談,也不裝腔作勢。那樣就會不自然,也就不會有什麼真情實感。有些人的文章,使人處處意味到作者的高位和官職,好像一切都永遠正確,是沒有多大意思的。

問:散文作者需具備哪些修養?

答:秦少遊說:

探道德之理,述性命之情,發天人之奧,明死生之變,此論理之文,如列禦寇莊周之作是也。別黑白陰陽,要其歸宿,決其嫌疑,此論事之文,如蘇秦張儀之所作是也。考同異,次舊聞,不虛美不隱惡,人以為實錄,此敘事之文,如司馬遷班固之所作是也。原本山川,比物屬事,駭耳目,變心意,此托詞之文,如屈原宋玉之所作是也。

中國散文的品類繁多。所以,散文作者,首先應該涉獵中國散文的豐富遺產,知道有多少體製,明白各種體製的作用,各類文章的寫作要點。

但最主要的,是提高自己的人格修養,即中國傳統的道德倫理修養,不然就不能理解和領會中國散文作品的內容和實質。例如前麵講的“三表”,好處何在,為什麼能千古傳誦?

有一些人生經曆,知道一些世態人情,便可寫小說,寫劇本。寫好散文,需要多種知識,多種見聞。不然寫山川不知地理,寫古跡文物不知曆史,不知考古,散文就沒法寫好。

其中,特別重要的是作者的識見,如果識見平庸,文章也是寫不好的。

問:散文創作中新的探索與民族傳統兩者的關係如何?

答:自有翻譯以來,實際不是豐富了中國散文的創作,利多弊少,即使南北朝開始的佛經翻譯,也是如此。“五四”以後的散文,外來的影響,就更顯著了。但影響是影響,其根基是不能動搖也不可動搖的。我們還是要寫中國式的散文,主要是指它反映的民族習慣和道德倫理的傳統。至於說創新,也不能說,隻有接受外來影響,才能創新。中國散文,在接受外來影響以前,也是不斷創新的。我寫給賈平凹的一封信中曾說,多讀外國名家之作,寫中國傳統的散文,也是這個意思。任何文學作品,談到創新,絕不會是專指形式上的創新,而是指內容和形式的統一的創新。文學作品既以內容為主導,則中國土壤,自然對創新起決定作用。

此外尚有二題,因題旨較泛,有些意見已在前文述及,茲從略。

1983年5月1日晨五時起寫。大院節日嘈雜,前屋受幹擾,則移稿至後屋;後屋受幹擾,又持稿回前屋。至晚初稿成。次日晨改定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