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突發事件與民族凝聚力(3 / 3)

綜觀中央電視台黃金時段的相關報道,還可以總結出傳播技巧層麵的成功經驗。事情是發展的,報道是動態的,兩者互動頻繁。在此過程中,不同的階段須有相應的訊息主題以凝聚人心。從開始的“鎮定”和“穩定情緒”到後來的“汶川挺住,中國加油”,再到五六月之交開始屢屢出現的“重建家園”的口號,都是明確的訊息主題。有了訊息,還要有榜樣,榜樣是人格化的訊息。“說一千道一萬,不如做一遍給我看”是中國老百姓常掛在嘴邊的話,呼喚的就是榜樣。於是,中央電視台的報道中不斷推出抗震英雄模範,包括各行各業的人士,也未曾忽略那些未成年的小英雄。訊息主題和榜樣的力量結合在一起,可以迸發出巨大的精神動力,使人們看到希望,看到未來,淡化悲哀。筆者認為:媒體應該不斷給人以希望,雖然有時候某些事情的報道難免使部分人失望,但底線是永遠不能使任何人絕望。此次傳播戰役中的中央電視台做到了這一點。

任何事情都會過去,但“汶川大地震”後的中國媒體將載入史冊。進一步升華民族凝聚力的培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規律在此過程中的體現,我們發現:

第一,民族凝聚力的培育要著眼於特殊時期人民之間的血肉聯係,並力爭使這種感情“常態化”。社會經濟迅速發展,城市化程度提高,技術進步,隨之而來的是人際關係的疏遠和人情的冷漠。類似抗震救災傳播戰役的事件可以成為增強人民之間聯係的紐帶。“我們都有一個家,名字叫中國”——共有的國土、同胞的血緣、共享的文化,都成為我們熱愛祖國、團結興國的理由,激勵我們努力建設國家。動員人民參與國家建設不外乎是這樣一個傳播過程:啟動精神br文化資源,從而調動人力資源,最後實現對物質資源的最優化開發和利用,實現社會經濟發展、人民幸福安康。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定義,社會發展程度的衡量標準之一在於文化是否空前繁榮。一個國家的文化資源可以在人力資源的互動、人力資源與自然br物質資源的互動過程中得到豐富。以抗震救災為例,其過程所體現的民族精神就直接增加了中國的文化資源。從國際視角看,這也是國家“軟實力”的體現。

第二,突出各族人民對祖國大家庭重大事件的參與。在2008年之前的十多年裏,這方麵成功的事例和經驗已有許多。北京“申奧”成功,全國人民通過電視直播分享了巨大的喜悅,也感受到作為中國人的自豪和驕傲。“汶川大地震”災後援助和重建過程中,全國人民通過電視直播分擔了災區人民的痛苦,感受到作為中國公民的責任和義務。這種情感一旦升華為理性的信念,就可以化為報效祖國的實際行動。

第三,注重包括所有少數民族在內的全中華民族的一體性和多彩性。“汶川大地震”波及一些少數民族聚居區,媒體宣傳突出全國人民共同重新創造我們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來這一主題,是一種明智的傳播策略。

第四,突出社會主義祖國對一切愛國力量的包容。與時俱進、日新月異的社會主義祖國顯然對海外的中國學子和華人華僑具有越來越大的感召力和吸引力。港澳同胞、台灣同胞和所有海外僑胞都是不可忽視的愛國力量。當人們在媒體上看到海外中國留學生爭相為災區捐款,港澳同胞慷慨解囊,台灣同胞組成的救援隊奔赴四川災區,一種“祖國母親包容一切”的感覺油然而生,這有助於促進祖國大陸、台港澳和海外同胞之間的相互了解與團結。

總之,我們談的雖然是抗震救災傳播戰役,但一定要超越戰役之一時一事一地的局限,放眼中國的未來,在這回顧與瞻望的時刻,更加深入地思考如何在今後“非事件”的“日常”和“常態”傳播活動中,弘揚重大事件中凸顯出來的民族精神,強化民族凝聚力,使災後的中國人民之心態不僅得以恢複,而且心靈更加高尚,真正地讓高尚成為自然。

本文收錄於《震撼》,中國民主法製出版社2008年版;獲得“台州杯”廣播電視論文征文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