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人心人力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是,通過媒體使人們共同關注利益所係或感情所托的某一件大事或某一個人物。從年初到“汶川大地震”發生之前,全國人民已經先後關注過南方雨雪冰凍災害、境外媒體對“拉薩3·14事件”的歪曲報道引起的網上風波以及奧運火炬海外傳遞期間的事件。這些事件的影響範圍和影響力自然遜色於抗震救災,但畢竟也在海內外華人中引起強烈反響,在很大程度上激發了人們的愛國熱情,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其中,後兩件事還曾經引起有關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的討論。這一係列事件都不是預先策劃的,要求媒體做出應急反應。經過這些事件曆練的中國傳媒在隨後的抗震救災報道中采取了更大的主動。中央電視台以最直觀、最權威、最迅速的聲音和畫麵,在媒體競爭與合作中力蓋群雄、拔得頭籌,絕非偶然的運氣使然。電視固有的技術特點和優勢、中央電視台的無可比擬的地位,以及媒體與黨和政府的主動配合,外加前方記者前所未有的深入采訪和後方編播人員的精心策劃和製作,共同成就了中國媒體發展史上的一個突破。
成功的傳播戰役之所以能有效地增強民族凝聚力,首先在於媒介事件中的“飽和式報道”,有利於營造一種“全民共此時”的氛圍、氣勢、機製。三者缺一不可。2008年5月18日晚,國務院發布公告,5月19日至21日為全國哀悼日;中央電視台內各頻道、全國大多數省市上星頻道全部並機或者部分並機,使用中央電視台信號,出現了“千台一麵”這一中國電視史前所未有的奇觀。試想:全國所有看得到電視的家庭,5月19日晚上無論如何換頻道,看到的都是舉國哀悼的畫麵和字樣,所有的娛樂節目一律停止播出,連收視率最高的天氣預報也刪去了音樂,節目主持人著裝肅穆,觀眾能不感受到一種“國殤”的氛圍嗎?中央電視台在震後的十五天裏推出了超過300小時的直播,內容遍及抗震救災的各個方麵,5月18日晚還組織了一台長達4小時的公益演出,募得善款15億元,可謂氣勢恢弘,少有觀眾不為之動容,並付諸行動。至於機製,有待今後的傳播戰役予以實踐的檢驗。它包括社會各種行為主體的自覺行動和一種超越戰役過程本身的“慣性”力量,能為以後類似情境的處理留下先例。
也正是憑借電視的力量,抗震救災期間的中國人民,特別是災區人民,感受到黨和政府及社會各界援助力量的無處不在。具體的表現也可以分為3個方麵:祖國的存在、祖國的力量、祖國的保護。這正是心理上遭受重創的人民急需的安撫。胡錦濤總書記和溫家寶總理的講話被不斷播出、報道,可以發揮穩定人心的作用:電視上經常出現災區人民的如下表述,“有黨和政府在,我們什麼都不怕!”哀悼日第一天的天安門廣場,在三分鍾的默哀過後,人群中爆發出的愛國口號呼聲向全國和全世界昭示中國人民強大的精神力量。電視熒屏上時常出現的救災物資運送、救災活動開展的場麵,則使為災區人民懸著心的人們感到些許寬慰:國家正在采取一切措施,抗震救災。中央領導同誌與災區兒童共度“六一兒童節”的電視報道,可以使電視機前的許多少年兒童感受到國家對他們的保護。
與過去中國出現意外事件或災難時的情況不同,“汶川大地震”後中國媒體公開、透明、全麵的報道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國外媒體對此好評如潮。由此折射出中國的國家形象:舉國團結、萬眾一心、眾誌成城、抗震救災的形象令人信服、佩服、折服。我們應該借此機會,梳理、總結、概括中央電視台直播成功的路徑與脈絡。
參照以往“戰役”的經驗,基於對抗震救災傳播“戰役”的考察,戰役總體的走向包括以下五個相互關聯又相對獨立的階段:
(1)震驚:地震消息乍一傳來,人們的心靈也受到了震動。
(2)悲傷:從最初的震驚中回過神來,人們開始從電視上和網絡上看到災區受災的慘狀,災區內外的人們都陷入悲痛之中。
(3)頌揚(抗震救災人員的精神與民族凝聚力的強大):這是傳播戰役成功與否的關鍵轉折點,它能讓人們感同身受地領略“地震震不垮中國人民”的精神力量,使人從悲痛中醒轉過來,投入救援行動——正麵報道的力量可謂大矣。
(4)升華:從哀悼日的天安門廣場的情景開始,“中國加油”的口號進一步深入人心,這也是變壞事為好事的重要步驟,意味著抗震救災戰役中抽象出來的民族精神得到了升華,預示著它即將為中華民族的精神寶庫添磚加瓦。
(5)再生:抗震救災工作走向深入,“六一兒童節”前後的災區,許多學校已經複課,孩子們的臉上又出現了笑容。用作家鐵凝的話說,如果說天下為公,人民最大,那麼人民之中,孩子最大!這一階段的媒體報道著力於呈現災區人民自救助人蔚然成風的精神麵貌,關於災區重建開始規劃的報道,也使全國人民又看到了災後複蘇的勃勃生機和頑強生命力。至此,無論報道是否結束,可以認為傳播戰役已經基本成功。想當年,中國駐南斯拉夫聯盟使館被炸毀,中國記者遇難,全國上下經曆了類似的情感曆程,媒體也不例外,但媒體與政府的宣傳口徑配合,成功地疏導了民眾的情緒,正確地引導了公眾輿論。與今天的戰役不同的是,當時沒有那麼密集的現場直播,事件的規模及其影響麵也與2008年的抗震救災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