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1]馮·賴特.知識之樹[M].陳波,等譯.上海:三聯書店,2003。
[2]David Edmonds and John Eidinow.維特根斯坦的撥火棍[M].方旭東,譯長春:長春出版社,2003。
[3]Richard Rorty,ed.The Linguistic Turn.Chicago:the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7。
[4]Wittgenstein.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Translated
byG.E.M.Anscombe.Oxford;Blackwell,1958。
[5]馬蒂尼奇編,語言哲學[M].牟博,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
[6]M-K.穆尼茨,當代分析哲學[M].吳牟人,等譯,上海:複旦大學出版社,1986。
[7]巴特利.維特根斯坦傳[M].杜麗燕,譯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0。
[8]賈可·辛提卡.維特根斯坦[M].方旭東,譯.北京:中華書局.2002。
[9]漢斯一格奧爾格·伽達默爾,真理與方法[M].洪漢鼎,譯.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1999。
[10]威廉·涅爾,瑪莎·涅爾.邏輯學的發展[M].張家龍,洪漢鼎,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
[11]王路,世紀轉折處的哲學巨匠:弗雷格[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
[12]弗雷格哲學論著選輯[M].王路,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4。
[13]漢斯.D.斯魯格.弗雷格[M].江怡,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
[14]G.弗雷格,算術基礎[M].王路,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
[15]Wittgenstein Tractatus Logico-philo:ophicas.London:K Paul,Trench,Trubner8L
CO.Ltd,1922。
[16]伯特蘭·羅素,我的哲學的發展[M].溫錫增,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17]伯特蘭·羅素,邏輯與知識[M].苑莉均,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18]羅素,人類的知識[M].張金言,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
[19]伯特蘭·羅素,我們關於外間世界的知識[M].陳啟偉,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0。
[20]威廉-詹姆士,多元的宇宙[M].吳棠,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21]威廉·詹姆士.實用主義[M].陳羽綸,孫瑞禾,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
[22]威廉·詹姆士,宗教經驗之種種[M].2版,唐鉞,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23]索倫·克爾凱郭爾.或此或彼:上冊,下冊[M].閻嘉,朱萬忠,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24]索倫·克爾凱戈爾.克爾凱戈爾日記選[M].2版.晏可佳,姚蓓琴,譯.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2。
[25]趙憲章主編.西方形式美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26]克爾凱郭爾,基督徒的激情[M].魯路,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
[27]日蘭·克爾凱郭爾.恐懼與戰栗[M].一諶,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
[28]塗紀亮.分析哲學及其在美國的發展[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
[29]麥克斯韋·約翰·查爾斯沃斯,哲學的還原——哲學與語言分析[M]田曉春,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
[30]彼得.A.弗朗奇,等著,分析哲學基礎[M].周繼明,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4。
[31]諾爾曼·馬爾康姆.回憶維特根斯坦[M].李步樓,賀紹甲,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
[32]邱紫華.思辨的美學與自由的藝術一黑格爾美學思想引論[M].2版,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
[33]艾耶爾.哲學中的革命[M].李步樓,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
[34]中國現代外國哲學學會主編,現代外國哲學:(6)[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35]北京大學外國哲學研究所編譯,外國哲學資料:第7輯[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
[36]C-A.範坡伊森.維特根斯坦哲學導論[M].劉東,謝維和,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37]約翰·巴斯摩爾.哲學百年新近哲學家[M].洪漢鼎,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38]施太格繆勒.當代哲學主流;上卷[M].王炳文,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