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三峽(1 / 2)

在這錦山繡水之間,早在五千年前就曾閃爍著大溪文化的異彩。兩千年前,扁舟一葉從那條喚作香溪的小河裏,載出一位絕代佳姝。“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漢和親識見高”,不獨閭裏之榮,也是邦家之光。兩漢之交,公孫述梟踞白帝城,躍馬稱帝。過了三周甲子,這裏又成了吳蜀爭雄的戰場。年輕的陸遜創建了“火燒連營七百裏”的赫赫戰功;劉先主永安宮一病不起,將他的嗣子以及未竟的事業,連同未來的千般險阻,一股腦兒托付給他的軍師;諸葛公神機妙算,在魚腹浦擺下了“八陣圖”。“自從歸順了皇叔爺的駕,匹馬單刀取過巫峽”。老將黃忠的行跡,至今還留在《定軍山》的戲文裏。但是,“臥龍躍馬終黃土,人事音書漫寂寥”。今日舟行訪古,不僅史跡久湮,而江山亦不可複識矣。

假如三峽中壁立的群峰是一排曆史的錄音機,它一定會錄下曆代詩人一顆顆敏感心靈的摧肝折骨的呐喊和豪情似火的朗吟。“屈平詞賦懸日月”,船過秭歸,人們麵對著萬樹丹橘,總要聯想起那以物擬人的不朽名篇《橘頌》;而當朝辭白帝,放舟三峽,又必然記誦起李白的流傳千古的佳什。

在這裏,杜少陵經曆了創作的極盛時期,二年時間寫詩四百三十七首,占了他全部詩作的三分之一以上。劉禹錫出守夔州,在當地民歌的基礎上,首創了文人筆下的充滿濃鬱生活氣息和地方特色的竹枝詞。前後相隔二百餘年,白氏兄弟與蘇家父子的詩章,使三遊洞四壁增輝,名聞遐邇。

洎乎現代,“江山仍畫裏,人物已超前”。陳毅元帥的三峽詩,蘊藉沉雄;毛澤東主席“高峽出平湖”的雄詞,堪稱千古絕唱。麵對著意念中的曆代詩屏和眼前的山川形勝,我也情不自禁地寫下一首七絕:

輕舟如箭下江陵,高峽急江一水爭。

短夢未成千嶂過,巫山何處聽猿聲?

布鼓雷門,非敢附驥,也不是要作謫仙的翻案文字,紀實而已。

就詩而言,巫山十二峰可以說是一部不是靠語言文字而是由境界氛圍釀成的朦朧詩卷。兩岸諸峰時隱時現,忽近忽遠,籠罩在雲氣氤氳、雨意迷離的萬古空蒙之中,透出一種“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的朦朧意態。“一自高唐賦成後,楚天雲雨盡堪疑。”“神女生涯”為人們留下了無窮的想象空間,成了所謂“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也許這樣遠遠望著那萬古煙雲,諦聽著她的模糊的默示,更富迷人的魅力;如果有誰過於刻板、認真,率性攀到峰頭去睇視一番神女的芳姿,恐怕那風化的巉岩會令人意興索然,大失所望的。

比之於繪畫,巫山十二峰無疑是整個三峽風景線上一條最為雄奇秀美的山水畫廊。在這裏,勾皴點染、濃淡幹濕、陰陽向背、疏密虛實等各種表現手法兼備畢具。那群峰競秀、斷岸千尺的高峽奇觀,宛如刀鋒峻勁、層次分明的版畫;而雲封霧障中的似有若無、令人神凝意遠的萬疊青巒,則與水墨畫同其韻致。

在這錦山繡水之間,早在五千年前就曾閃爍著大溪文化的異彩。兩千年前,扁舟一葉從那條喚作香溪的小河裏,載出一位絕代佳姝。“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漢和親識見高”,不獨閭裏之榮,也是邦家之光。兩漢之交,公孫述梟踞白帝城,躍馬稱帝。過了三周甲子,這裏又成了吳蜀爭雄的戰場。年輕的陸遜創建了“火燒連營七百裏”的赫赫戰功;劉先主永安宮一病不起,將他的嗣子以及未竟的事業,連同未來的千般險阻,一股腦兒托付給他的軍師;諸葛公神機妙算,在魚腹浦擺下了“八陣圖”。“自從歸順了皇叔爺的駕,匹馬單刀取過巫峽”。老將黃忠的行跡,至今還留在《定軍山》的戲文裏。但是,“臥龍躍馬終黃土,人事音書漫寂寥”。今日舟行訪古,不僅史跡久湮,而江山亦不可複識矣。

假如三峽中壁立的群峰是一排曆史的錄音機,它一定會錄下曆代詩人一顆顆敏感心靈的摧肝折骨的呐喊和豪情似火的朗吟。“屈平詞賦懸日月”,船過秭歸,人們麵對著萬樹丹橘,總要聯想起那以物擬人的不朽名篇《橘頌》;而當朝辭白帝,放舟三峽,又必然記誦起李白的流傳千古的佳什。

在這裏,杜少陵經曆了創作的極盛時期,二年時間寫詩四百三十七首,占了他全部詩作的三分之一以上。劉禹錫出守夔州,在當地民歌的基礎上,首創了文人筆下的充滿濃鬱生活氣息和地方特色的竹枝詞。前後相隔二百餘年,白氏兄弟與蘇家父子的詩章,使三遊洞四壁增輝,名聞遐邇。

洎乎現代,“江山仍畫裏,人物已超前”。陳毅元帥的三峽詩,蘊藉沉雄;毛澤東主席“高峽出平湖”的雄詞,堪稱千古絕唱。麵對著意念中的曆代詩屏和眼前的山川形勝,我也情不自禁地寫下一首七絕:

輕舟如箭下江陵,高峽急江一水爭。